受啟發而相信:鼓舞人心的經歷與對上帝的信仰之間的聯絡

新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鼓舞越多,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就越強烈。

北義大利畫家(14世紀初),兩位天使(細節),愛德華·福爾斯遺贈,1971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曾有一句名言,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儘管這位發明家和商人沒有明確地將自己定義為無神論者,但他在1910年《紐約時報雜誌》的採訪中也聲稱,“大自然創造了一切,而不是宗教的神。” 新的研究表明,愛迪生的上述兩個說法——以及他其他類似的說法——可能比乍看起來更內在的聯絡:生活中經歷更多靈感的人往往更堅定地信仰上帝。

研究先前表明,具有更強的分析認知風格的個人不太可能成為信徒。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克萊頓·R·克里徹(Clayton R. Critcher)和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李燦真(Chan Jean Lee)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旨在確定對上帝信仰的實驗起源。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和韓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檢驗這樣一個假設:感到鼓舞會激發對上帝的信仰,並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靈感提供了一種超越的體驗,從而產生與自身以外的更偉大事物相聯絡的感覺。”

參與者完成了多個量表,包括他們對上帝信仰強度的調查、他們對上帝是慈愛的還是控制性的看法,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鼓舞的頻率和深度。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研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可能是作者試圖將宗教信仰與人們在情感事件中感受到的“寒戰”聯絡起來。在閱讀本文之前,我並不知道,有兩種不同的寒戰,分別被稱為起雞皮疙瘩冷顫。顧名思義,起雞皮疙瘩是“雞皮疙瘩和刺痛感相結合,而冷顫則反映了寒冷感和字面上的身體顫抖”。(我個人經常體驗到前者,例如在聽音樂或詩歌時,但我沒有感覺到過後者)。

唉,資料表明,對上帝的信仰與起雞皮疙瘩或冷顫之間沒有相關性。相反,研究人員發現靈感與信仰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鼓舞越多,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就越強烈。這種聯絡對那些將上帝視為慈愛的人以及那些將上帝視為控制的人都成立——但這與人們對積極可能性的普遍信念(例如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或民主的傳播)無關。

在隨後的操控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去書寫和重溫以下回憶:被某事或某人鼓舞的感覺、被鼓舞去做某事的感覺,或者感到情緒中立/輕微的無聊。重溫受鼓舞的經歷不僅增強了信徒的宗教信仰,也增強了懷疑論者的宗教信仰。另一個實驗場景表明,對(一個自然影片)感到敬畏並沒有類似地增加參與者對上帝的信仰。

為了他們的最終實驗,科學家們離開了以基督教文化為主的美國,前往韓國,在那裡,非宗教人士和佛教徒加起來構成了人口的大多數。在韓國,實驗操作包括將受試者分配到靈感組或對照組。在靈感組中,參與者觀看了一個電視選秀節目,其中一位曾經無家可歸的參賽者透過精彩的表演顛覆了預期。在對照組中,參與者觀看了鳥叔的《江南Style》音樂影片。正如預期的那樣,參與者在觀看選秀節目後比觀看《江南Style》影片後感覺更受鼓舞——儘管該論文澄清說,參與者更喜歡《江南Style》影片。靈感影片增強了宗教信仰,而與參與者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佛教或無宗教)無關。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受鼓舞可能會增強對上帝的信仰,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與自身以外的更偉大事物相聯絡的感覺。儘管也可能是反過來:相信上帝的行為可能會引起靈感和聯絡的感覺。無論我怎麼想,這都讓我起雞皮疙瘩。

Susana Martinez-Conde is a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 neurology, and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at SUNY Downstate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in Brooklyn, N.Y. She is author of the Prisma Prize–winning Sleights of Mind,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and Sandra Blakeslee, and of Champions of Illusion,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More by Susana Martinez-Con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