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女性曾遭受親密伴侶或家庭暴力。由於封鎖限制延長了家庭成員密切相處的時間,這一公共健康問題在持續的新冠肺炎危機期間有所加劇。儘管許多國家已經為家庭暴力施暴者及其受害者制定了干預計劃,但累犯率仍然居高不下。
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心理學前沿》雜誌上,由克里斯蒂娜·岡薩雷斯-連克雷斯和瑪麗亞·V·桑切斯-維韋斯(來自奧古斯特·皮伊·蘇尼爾生物醫學研究所 (IDIPABS) 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領導,強調了身體所有權錯覺在幫助施暴者康復方面的潛力——透過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受害者著想。
岡薩雷斯-連克雷斯、桑切斯-維韋斯及其同事著手調查沉浸式親密伴侶暴力場景(在虛擬現實中設定)的影響,分別從受害者或觀察者的角度體驗。該團隊招募了 32 名非施暴男性參與者,並將他們一半分配到受害者情景,另一半分配到觀察者情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頭戴式顯示器使每位參與者都能沉浸在一棟虛擬房屋的走廊中,他們在那裡目睹了一名男子對一名女子的虐待,要麼從女子的身體角度(第一人稱視角),要麼作為無身體的觀察者(第三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的參與者能夠從鏡子中看到自己,他們的倒影與自己的身體同步移動。實驗人員記錄了參與者的心電圖和皮膚電反應,以及他們的行為反應。
隨著虛擬場景的展開,該男子對該女子進行了精神虐待,一度摔了電話,然後走向受害者,以威脅的方式侵犯她的個人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具有恐嚇性。在第一人稱條件下,研究人員還可以讓虛擬男子說出一些預定義的句子,例如,當參與者轉移視線時說“看著我!”,當參與者試圖說話時說“閉嘴!”或“我叫你閉嘴!”。虐待場景總共持續了三分鐘。
來自 Gonzalez-Liencres 等人 (2020) 的文章《虛擬現實中作為親密伴侶暴力的受害者: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心理學前沿 11:820。瑪麗亞·V·桑切斯-維韋斯友情提供
結果顯示,兩個參與者群體對兩個主要的威脅事件都表現出令人信服的生理反應:虛擬施暴者扔電話時,以及不久之後他接近該女子時。此外,問卷調查的回覆表明,從第一人稱女性視角參與場景的人傾向於認為這種體驗更真實、更具威脅性,並且感到更強烈的恐懼、無助、警覺和脆弱感。相比之下,從第三人稱視角參與的人以更超然的方式體驗虛擬環境,威脅感較弱,儘管他們仍然感到不確定、焦慮和厭惡。總體而言,與虛擬女性的認同感越強,虛擬現實體驗後對女性的偏見減少得越多。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從受害者角度體驗的虛擬虐待場景,以及在較小程度上從觀察者角度體驗的虛擬虐待場景,可能有助於旨在幫助施暴者康復的干預計劃。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該研究的一個警告是,實驗中的參與者沒有暴力史,而有證據表明施暴者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徵,這可能會限制研究結果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即便如此,目前的結果顯示了沉浸式虛擬現實場景在施暴者康復計劃中的潛在用途,特別是從女性受害者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時,具有前景。
該團隊目前正在探索虛擬現實如何幫助預防親密伴侶暴力,包括預防控制和虐待行為的發生以及幫助施暴者康復,包括監獄中的施暴者。“虛擬現實還可以幫助支援性別暴力受害者,減少對受害者的指責,並提高社會對這一巨大問題的認識,”桑切斯-維韋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