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德國第三帝國的宣傳部長,深知重複謊言的力量。“如果你說了一個足夠大的謊言並不斷重複它,” 他斷言,“人們最終會相信它。” 這種現象在當今的政治、廣告和社交媒體中普遍存在,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虛幻真相效應”。
儘管多項研究發現,重複的陳述似乎比新的陳述更真實,但這種錯覺被認為僅限於不確定的陳述,或那些人們沒有其他可用資訊(如先前知識)的陳述。
最近發表在《心理公報與評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公認的知識相反,對所有陳述(無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的信念都會隨著重複而增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心理學家麗莎·法齊奧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衛·蘭德和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的戈登·彭尼庫克合作,旨在確定虛幻真相效應是否發生在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上,或者是否僅適用於模稜兩可的陳述。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使用了計算模擬與透過亞馬遜的Mechanical Turk大規模測試系統完成的大型線上研究相結合。
五百零三名參與者評估了80個陳述,這些陳述旨在涵蓋從絕對錯誤到絕對真實的全部合理性範圍。高度不合理的陳述的例子包括“大象比螞蟻輕”和“地球是一個完美的正方形”。高度合理的陳述包括“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是由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和“大多數美國人都乘坐過某種交通工具。”
實驗從“暴露階段”開始,其中將80個陳述中的40個單獨呈現給參與者,他們僅在1到6的範圍內指出每個陳述的有趣程度。然後,參與者開始“真相評分階段”,他們必須判斷80個陳述中的每一個(其中一半在暴露階段之前看過)是否為真。實驗人員告知參與者,某些陳述是真實的,而另一些是虛假的,並且某些陳述會重複之前的任務。
正如預測的那樣,結果表明,重複的陳述比新的陳述更有可能被評為真實。此外,儘管在合理性頻譜的中間比在兩個極端更容易觀察到虛幻真相效應,但資料並未表明合理性與虛幻真相效應的大小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對稱性。換句話說,結果與所有合理性水平的信念的持續增強是一致的。
對於日常生活中,新聞和產品的消費者經常反覆接觸到合理和不合理的謊言,其含義是,即使是明顯的謊言也可能會逐漸變得更可信,前提是有足夠的重複。考慮到這種脆弱性,不重複謊言變得至關重要,即使在我們試圖揭穿它們的時候,也應該如此——以免我們透過重複本身使謊言合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