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錯覺大賽倒計時及最終榮譽提名:“藍色黃玉”錯覺

全球投票將於10月4日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至10月5日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在該比賽的網站上進行。請幫助我們選出前三名獲勝者!

藍色黃玉。第三項榮譽提名(年度最佳錯覺大賽)。

E.古迪爾、E.普萊克索芬和P.卡特梅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第13屆年度最佳錯覺大賽的全球投票將於明天在該比賽的網站上進行,時間為10月4日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至10月5日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

屆時將公開揭曉從世界各地數十項參賽作品中選出的前10名入圍錯覺!

年度最佳錯覺大賽神經相關學會主辦,現在是一項線上比賽:任何有網際網路連線的人(包括您!)都可以投票選出前10名入圍者中的前3名獲勝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第一名獲獎的錯覺將獲得3,000美元的獎勵,第二名獲獎者將獲得2,000美元的獎勵,第三名獲獎者將獲得1,000美元的獎勵。

今年的比賽恰逢《錯覺冠軍:令人難以置信的影像和神秘的大腦謎題背後的科學》的釋出。“冠軍”收錄了比賽中的許多最佳錯覺及其神經基礎。

鳴謝:《錯覺冠軍》書籍

在今年大賽以及《錯覺冠軍》釋出之前,我們在這裡展示了本屆比賽的幾個榮譽提名。

我們2017年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榮譽提名是幽靈黃玉,由E.古迪爾、E.普萊克索芬和P.卡特梅克提交。恩裡克·古迪爾在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且是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教授的“科學與工業中的色彩”(COSI)國際碩士課程的應屆畢業生。

幽靈黃玉結合了光學視覺錯覺元素,效果極佳。光學錯覺基於光的物理特性,而視覺錯覺是大腦的構造。當吸管在飲水杯中顯得彎曲時(由於空氣和水引起的折射不同),就會發生光學錯覺。視覺錯覺的日常發生是,當我們在看到明亮的燈泡後,會在視野中間看到一個黑色的殘像。在幽靈黃玉中,光學錯覺成分來自黃玉規則晶體結構中的缺陷,而視覺錯覺成分是藍色光線似乎從一塊寶石移動到另一塊寶石的明顯運動。

 

古迪爾回答了一些關於他提交的錯覺的問題(為清晰起見進行了編輯):

錯覺追逐者:幽靈黃玉是如何工作的,它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的大腦和思維的什麼?

古迪爾:我們的錯覺是視覺錯覺中“表觀運動”類別的經典例子(包括所謂的“phi”或“beta”效應)。寶石的顏色會依次獨立地淡化,但我們感知到顏色從一塊寶石水平移動到另一塊寶石。我們的大腦連線各個變化,最終形成更簡單的單一、整體運動的感知。這些寶石經過精心排列以激發這種錯覺,方法是利用選擇性吸收,這種選擇性吸收導致寶石的顏色,作為光偏振方向的函式。

 

錯覺追逐者:幽靈黃玉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經歷有關嗎?

幽靈黃玉中的表觀運動效果類似於發光標誌,當我們感知到字母在一個特定方向上移動時。燈泡實際上是依次開關的,我們的大腦創造了我們看到的平滑連續的運動。

錯覺追逐者:您是如何發現幽靈黃玉的?

古迪爾:我的碩士論文是關於電子束輻照寶石的儀器和視覺顏色評估。我發現寶石的顏色和透明度取決於光的偏振和寶石的位置。這個觀察結果開啟了建立一種表觀運動錯覺的可能性,在這種錯覺中,光線似乎從一塊寶石移動到另一塊寶石。經過幾天對不同數量的寶石和位置的測試後,我們獲得了最有效的展示效果,該效果現在出現在影片中。

我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視覺感知,尤其是顏色。我在格拉納達大學學習了一門非常有趣的“人類感知”課程,該課程是COSI碩士課程的一部分。我們在本課程中涵蓋了許多視覺錯覺,講師還向我們介紹了年度最佳錯覺大賽。當時,我正在為我的論文研究寶石的外觀,而且出於個人好奇,我也做了一些偏振器的實驗。我意識到我可以從這些元素中創造出運動的感知,並且我們努力最佳化效果。我也對音樂和影片編輯感興趣。影片中的鋼琴音樂是我創作的作品之一。

Susana Martinez-Conde is a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 neurology, and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at SUNY Downstate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in Brooklyn, N.Y. She is author of the Prisma Prize–winning Sleights of Mind,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and Sandra Blakeslee, and of Champions of Illusion,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More by Susana Martinez-Con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