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的思想——你曾經擁有的每一種感覺、情感和記憶——是否完全可以被你的大腦追蹤?如果是這樣,這是否意味著你僅僅是一臺機器,所有的意義和目的都是虛幻的?
大約一年前,我加入了《類人猿》的作者雷蒙德·塔利斯,以及德國哲學家和《我不是大腦》的作者馬庫斯·加布裡埃爾,在“光是如何進入”節上討論了這些問題,該節日由藝術與觀念研究所主辦。辯論的影片剛剛在上個月上線,您可以在下面觀看。
我和我的共同討論者被要求以簡短的推介開始辯論,陳述我們對思想和意識是否僅僅是物質和機制的立場。具體來說,我們被要求在開始時回答三個問題,時間不超過4分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的思想僅僅是我們的頭腦嗎?
神經科學是否誤導了哲學?
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概念,還是放棄舊的概念,來理解為什麼我們感到意義感?
我準備用來回答這些問題的指令碼如下——但請務必觀看完整影片,瞭解其他觀點以及隨之而來的討論!
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科學、我們的人性,並不會因為它們源於我們的大腦而變得遜色。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試圖理解自身,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這就是全部。
至於如果我們是自己的大腦,生活怎麼可能有意義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怎麼可能沒有意義呢?我們的大腦是尋求意義的機器。我們進化出尋找意義、連線因果、從我們周圍的世界中提取秩序、結構和目的的能力,即使周圍一片混亂。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即使宇宙沒有目的,我們的大腦也不會找不到意義。
生活有意義的感覺是根植於我們內心的——如果我們(以及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不覺得生活值得活下去,我們就不會在這裡。所以我們創造了自己的意義,這些意義可能是虛幻的,也可能不是,但對我們來說感覺非常真實。事實上,大腦找到意義的一種方式就是讓自己相信它比大腦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