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個科學家團隊利用全身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深入研究了種族偏見的潛在促成因素。比阿特麗斯·S·哈斯勒、伯恩哈德·斯潘朗和梅爾·斯萊特(分別隸屬於以色列薩米·奧弗傳播學院、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和ICREA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為每位參與者分配了兩個不同的虛擬現實身體,一個黑色和一個白色,以觀察膚色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如果你慢慢地回讀這句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凡的宣告,所以讓我們首先解讀它的含義。
虛擬現實的基本作用是讓你感覺身處一個你實際上不在的地方。這種幻覺——臨場感——是強大且有些令人費解的。僅僅看一個電視節目,我怎麼會覺得自己在別的地方呢?答案在於意識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
想想你現在所處的地方。你對它瞭解多少?你已經使用你的感官系統來收集關於你周圍物體表面的資訊:你可能已經看過地面、牆壁和天花板(如果有的話)、傢俱或其他附近的物體。但是你從這些表面取樣了多少細節呢?答案是:不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你的視覺系統是你最豐富的感官,但它收集關於現實世界資料的能力很差。如果你伸出拇指放在手臂的長度處並看著它,你視覺範圍內看得清楚的區域大約是你拇指指甲的大小。這大約是你整個視野的 0.1% (1/1000)。在其他所有地方,你都是法律意義上的盲人。你在高解析度下看到的非常少,以至於你必須進行眼球運動,將這塊有價值的房地產(你的中央視覺)在世界各地跳躍,才能理解你的環境。而且你每秒只進行一到三次眼球運動。因此,可以推斷,當你昨晚走進臥室睡覺時,你在從門口走到床邊的三秒鐘內大約進行了 10 次或更少的眼球運動。因此,你用高質量的視覺看到了不到 1% 的臥室。但是你沒有摔倒。你沒有撞到牆。你的頭準確地落在了枕頭上,而不是床腳。考慮到你實際上能看到的如此之少,這種壯舉是如何實現的呢?
答案是,你的大腦會根據你對世界的模型和假設,在你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地即時發明其他 99% 的世界。這就是意識:它是我們大腦創造的現實模擬,它讓我們感覺好像我們知道自己在哪裡。你的大腦非常擅長虛構事物,以至於它可以使用虛擬現實裝置而不是現實來做到這一點。或者透過看電影或電視。或者透過聽廣播敘事。甚至透過閱讀書籍。你的想象力賦予你自覺地意識到真實不存在的物體和感覺的能力。這就是你的想象力的用途——從生物學家的進化角度來看。它與眼睛的晶狀體一樣,是視覺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是虛擬現實如此具有沉浸感的原因,儘管它實際上是透過將手機攝像頭貼在你的臉上並透過一副厚厚的眼鏡觀看而創造出來的:這或多或少是我們從現實中獲得的資訊量。世界是如此複雜,以至於你的大腦必須採取捷徑,才能在餓死之前完成生存的艱苦工作。它必須根據少量資料做出快速決策,依靠機率來決定你的生活方式。正因為如此,你的大腦的某些假設至少在某些時候是錯誤的,這在統計上是確定的。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我們根本不會信任它們:但不幸的是,真實的詞語實際上是虛擬的,就其現實而言。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虛擬現實不僅可以用於娛樂,將你變成正義聯盟的神奇女俠,或者遙遠星系的盧克·天行者。它還可以幫助進行一些非常酷且控制良好的科學實驗,這些實驗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例如改變你的種族並觀察你的反應。
在這個實驗中,斯萊特實驗室使用了所有白人參與者,他們穿著虛擬現實動作捕捉服,即時跟蹤他們的全身運動。這些服裝不會引起參與者的皮膚感覺,而是讓計算機跟蹤他們的身體姿勢,以便他們的計算機化身能夠精確地跟隨。據報道,這種方法在虛擬身體中創造了強烈的臨場感。科學家們將參與者置於一個環境中,讓他們與一個化身對話者互動,同時他們都站在一面牆大小的鏡子前。因此,參與者可以看到自己和他們的夥伴在現實生活中的動作,這進一步增強了臨場感。
參與者無意識地模仿了對話者的身體姿勢,但當他們具有相同的種族時,模仿程度更高。特別有趣的是,參與者的真實種族並不重要:就好像當他們擁有相同的膚色時,他們感覺與他們的夥伴相似,即使他們在整個一生中都是不同的種族。
A 組:穿著全身動作捕捉服和虛擬現實頭戴裝置的參與者。B 組:A 組參與者的虛擬體驗。C 組和 D 組:參與者在虛擬現實世界中與虛擬角色互動,同時科學家分析她的身體和模仿行為。圖片來源:梅爾·斯萊特
之前的研究主要使用問卷調查和名副其實的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其中問題的反應時間用於量化參與者在可能帶有種族色彩的想法對之間體驗到的認知失調水平)來研究種族問題。但這些之前的測試容易受到實驗困難的影響,因為如果參與者意識到測試的目的,他們可能會試圖修改他們的答案。這種新正規化的一個主要優勢是模仿是無意識的,並且參與者可以在實驗期間執行一些不相關的任務。
研究結果表明,我們使用我們與周圍人的協調一致性來確定我們是否是同一群體的成員。我們更認同我們“內群體”中的人,並且更有可能感覺我們可以信任他們,而不是“外群體”中的人。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決定不僅僅取決於種族,友誼可以打破種族和社會障礙,使我們能夠將彼此納入其中,而無需考慮膚淺的差異或相似之處。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表明我們如何看待他人與我們自身的關係會自動地、無意識地,最重要的是,不合理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