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滑石 - 石膏 - 方解石 - 螢石 - 磷灰石 - 長石 - 石英 - 黃玉 - 剛玉 - 金剛石 - “莫氏礦物硬度計” 對岩石愛好者和地球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很熟悉,因為它按照相對硬度列出了常見的礦物(滑石是最軟的,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礦物)。幾乎所有基本分類圖表都包括這個標度,因為礦物硬度可以成為識別未知礦物的非常有用的標準,並且也可以在野外輕鬆確定(鋼刀片對應於螢石,玻璃片對應於石英)。
莫氏硬度計是以德國礦物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莫斯(約瑟夫·克里胡伯的石版畫,1832年)的名字命名的,他於1773年1月29日出生於根羅德(當時位於安哈爾特-貝恩堡公國),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
畢業後,他在父親的企業裡做商人,但在1796年他去了哈勒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和化學。他繼續在著名的弗萊貝格皇家薩克森礦業學院學習,師從更著名的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維爾納在1787年出版了一本“Kurze Klassifikation und Beschreibung der verschiedenen Gesteinsarten”(各種岩石型別的簡短分類和描述),這是一本分類指南,它使用了容易識別的特徵(如顏色)來識別礦物和岩石,這在當時大多數岩石都根據複雜的岩石化學進行分類的時代是不尋常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莫斯對維爾納的方法印象深刻,並在1804年根據他在哈爾茨礦區和作為富有的礦物收藏家顧問的經驗,自己出版了一份“學生友好”的礦物分類圖表。
在著作“Über die oryktognostische Classification nebst Versuchen eines auf blossen äußeren Kennzeichen gegründeten Mineraliensystems”(遺傳-地質分類和嘗試引入一個基於表面性質的礦物系統)中,莫斯將礦物的各種物理性質(如顏色、硬度和密度)與6種晶體形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結合起來,以識別183種不同的礦物。
圖2和圖3。石英(莫氏硬度7)和方解石(莫氏硬度3)的樣品,這兩種礦物都很常見,形狀和顏色可能非常相似,但它們很容易透過不同的硬度來識別,方解石可以用刀片劃傷,而石英不能。
1812年之後,現在作為奧地利城市格拉茨的教授,他繼續改進他的礦物分類方案,並出版礦物識別指南。1818年,他接替維爾納成為弗萊貝格的教授,在1822年至1824年間,莫斯終於在《Grund-Riß der Mineralogie》(礦物學要點)一書中出版了他著名的硬度標度。
參考文獻
HÖLDER, H. (1989): Kurze Geschichte de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 Ein Lesebuch. Springer Verlag, Heidlberg: 243
WAGENBRETH, O.(1999): Geschichte der Geologie Deutschland. Georg Thieme Verlag: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