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的地球

19 世紀早期的主流地質模型認為地球幾乎是靜態的,可能只是緩慢冷卻和收縮,直到熔融的內部最終完全凍結和凝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9 世紀早期的主流地質模型認為地球幾乎是靜態的,可能只是緩慢冷卻和收縮,直到熔融的內部最終完全凍結和凝固。 然而,20 世紀初收集到的證據表明,地殼的活動性比之前認為的要強得多 - 包括水平和垂直方向

1956 年,拉斯洛·埃吉德布達佩斯厄特沃什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教授,根據地質歷史上海平面的變化,提出地球正在緩慢且不斷地增長!根據他的重建,今天的各大洲是一個較小行星的古老地殼的遺蹟,被沿著大洋中脊的裂縫產生的新岩石所包圍。他用地球內部礦物相的變化來解釋地球體積的增加,眾所周知,礦物會根據變化的熱量和壓力改變晶體結構。更奇怪的解釋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帕斯卡爾·喬丹在 1966 年提出的——地球膨脹是時空連續體普遍膨脹的結果。

關於膨脹地球/生長地球假說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德國工程師克勞斯·沃格爾完成的,他以其精巧的地球儀而聞名,這些地球儀上的大陸可以安裝在一個小 20% 的地球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受沃格爾地球儀的影響,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塞繆爾·沃倫·凱里 (1912-2002) 將成為膨脹地球假說最傑出的支持者之一。

圖 1. S. 沃倫·凱里和克勞斯·沃格爾正在討論一個膨脹地球儀(圖片來自 CAREY 1988,據信使用低解析度影像符合美國版權法下的合理使用標準)。

新幾內亞複雜的地理使凱里相信,為了解釋山脈的構造地質,地球地殼的複雜運動是必要的。他建立了一個模型,其中水平運動沿著大洋中脊和轉換斷層發生,但宣告“俯衝是神話!”然後,他將垂直運動解釋為非常複雜的移動錐形結構的表面特徵,這些結構一直延伸到地核。

然而,膨脹地球假說未能也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機制來解釋地球質量或體積隨時間推移的假設增加。而且,即使凱里承認,用衛星對地球周長的簡單測量也可以反駁或證明地球半徑的增加。現代衛星測量足夠精確,可以顯示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 1912 年提出的地球板塊運動,然而,除了在網際網路上之外,沒有發現任何地球膨脹的真實證據……

參考書目

CAREY, S.W: (1988): 地球和宇宙的理論:地球科學中教條的歷史。斯坦福:419

OLDROYD, D.R. (2007): Die Biography der Erde. zu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der Geologie. Zweitausendeins-Verlag: 518

My name is David Bressan and I'm a freelance geologist working mainly in the Austroalpine crystalline rocks and the South Alpin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cover-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lps. I graduated with a project on Rock Glaciers dynamics and hydrology, this phase left a special interest for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modern glacial environments. During my research on glaciers, studying old maps, photography and reports on the former extent of these features, I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ic and geological concepts by naturalists and geologists. Living in one of the key ar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logy, I combine field trips with the historic research done in these regions, accompanied by historic maps and depictions. I discuss broadly also general geological concepts, especially in glaciology, seismology, volcanology, palaeont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geology.

More by David Bress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