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與白堊紀頭骨王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現代流行文化傳說講述了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冒險家和考古學家之一的角色,小亨利·沃爾頓·瓊斯博士——或印第安納·瓊斯,其靈感來自於一位真正的博物學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

圖 1. “羅伊·安德魯斯·查普曼騎在‘忽必烈汗’上”,來自 ANDREWS 1921(公共領域影像)。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1884年1月26日出生 - 1960年)是一位美國探險家、冒險家、博物學家、哺乳動物學家,後來擔任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年輕時,他曾做過動物標本剝製師,這是一門自學成才的藝術,以支付大學費用。畢業後,他試圖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找到一份工作,但當時沒有空缺職位。 然而,查普曼回應說,如果這能讓他進入博物館,他甚至願意打掃地板。

他如此熱情令館方感到驚訝,於是他被聘為看門人和助理動物標本剝製師。 也許是以友好的方式嘲笑他,他被安排每天早上拖動物標本剝製工作室的地板;下午則專門從事真正的動物標本剝製。

然而,透過努力工作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熱情,他成功地引起了人們對他個人的關注,最終他獲得了一份動物標本剝製師的全職工作。 1907年,他被派往他的第一次探險。 2月7日,一頭鯨魚被衝到長島岸邊,博物館希望回收骨骼進行展覽。 查普曼和一位同事到達現場,他們發現一場風暴正在緩慢但不停地用沙子覆蓋這具巨大的屍體。 他們與風暴搏鬥了兩天,但直到一週後,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骨骼才最終被運到博物館。

安德魯隨後訪問了日本和中國,在那裡他收集動物並體驗了遠東的特殊性。 1920年,他說服古生物學家兼博物館館長費爾菲爾德·奧斯本組織一次亞洲探險,尋找包括人類在內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化石。

圖 2. “顯示路線的蒙古地形圖,中亞探險隊,1922-1930 年。”,來自 ANDREWS 1932(公共領域影像)。

1922年至1939年間,安德魯斯和他的團隊對中亞以前鮮為人知或未知的地區進行了五次探險,這是一片廣闊的沙漠,飽受暴風雪、沙塵暴、蛇、洪水、土匪、內戰和不安全的政治局勢困擾。

這次探險的任務是,以汽車和駱駝的奇特組合進行,是為了獲取地理、考古、植物、動物和地質資料,尤其是為了發現早期人科動物的化石。

圖 3. “駱駝和汽車輪胎”,來自 ANDREWS 1932(公共領域影像)。

這次探險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偶然實現的——查普曼在單調的平原中迷路了,向一個軍事哨所詢問方向,與此同時,團隊的攝影師約翰·B·沙克爾福德偶然發現了一個懸崖邊,在那裡他注意到了一些化石骨骼。 他們發現了一個充滿恐龍和哺乳動物骨骼的地點——甚至還有一個大蛋,據信是鳥類的。 僅僅在發現後的幾個小時,探險隊就被迫返回——戈壁的冬天即將來臨——但他們決定明年再來。

圖 4. “扎多克塔火焰崖”(蒙古南部),上白堊統扎多克塔組的模式產地,來自 BERKEY & MORRIS 1927(公共領域影像)。

在查普曼恰如其分地命名為“火焰崖”的紅色發光砂岩懸崖中,他們發現了將成為古生物學歷史一部分的東西:各種以前未知的恐龍物種——如原角龍迅猛龍——以及稀有的白堊紀哺乳動物的骨骼和頭骨,如扎拉姆巴達獸扎多克塔獸三角齒獸。 在沉積物中,他們還發現了成簇的大型化石蛋——恐龍蛋! 在查普曼之前,這種化石非常罕見,只有法國裡維埃拉的一個地點以這種化石而聞名。

圖 5. “1923 年喬治·奧爾森在沙巴拉克烏蘇發現的第一個恐龍蛋巢。兩個蛋和另一個蛋的一部分顯示在表面。背景中小的砂岩壁架被完整地移除並送到博物館。在石塊的中心發現了另外十三個蛋,1923 年”,來自 ANDREWS 1932(公共領域影像)。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是一位有天賦的講故事者;他出版了各種關於他的探險的記述,並喜歡在公眾面前將自己塑造成一位冒險家。 在他 1935 年出版的名為“探索這項事業”的書中,他寫道

“我生來就是為了成為一名探險家……從來沒有需要做的決定。我做不了其他任何事,也不會快樂。”

在印第安納·瓊斯電影中,有各種元素與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的生活相似。 印第安納·瓊斯在第一部電影“奪寶奇兵”(1981 年)中被介紹到尼泊爾冒險,就像安德魯斯在遠東冒險一樣。 瓊斯最受認可的屬性包括一把 38 口徑的柯爾特手槍和一頂軟呢帽,安德魯斯的各種照片都顯示他戴著寬邊帽。 在探險期間,安德魯斯喜歡獵殺動物,用於收藏或烹飪,但他也會使用手槍保護探險隊免受土匪襲擊。

然而,製片人喬治·盧卡斯和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主要根據他們對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早場連載片和通俗雜誌的印象來製作電影和虛構人物,沒有官方宣告表明印第安納是基於單一的甚至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但安德魯斯(以及許多其他 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博物學家和探險家)毫無疑問地用他的發現、故事,尤其是書籍影響了公眾對冒險家的普遍看法和喜愛。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安德魯斯仍然是印第安納·瓊斯宇宙的一部分。

參考書目

ANDREWS, R.C. (1921): 橫跨蒙古平原 - 一位博物學家對中國“大西北”的記述。 D. Appleton & Company: 276

ANDREWS, R.C. ed. (1932): 征服中亞新紀元 - 1921-1930 年中亞探險隊在蒙古和中國的探險敘述。 中亞自然歷史第一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678

ANDREWS, R.C: (1935): 探索這項事業。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288

BERKEY, C.P. & MORRIS, F.K. (1927): 蒙古地質學 - 基於 1922-1923 年調查的考察報告。 中亞自然歷史第二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474

GALLENKAMP, C. (2001): 龍獵人 -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與中亞探險隊。 企鵝出版集團,紐約:344

NOVACEK, M. (2002): 時間旅行者:從蒙大拿到蒙古尋找恐龍和古代哺乳動物。 法拉、施特勞斯和吉魯:352

My name is David Bressan and I'm a freelance geologist working mainly in the Austroalpine crystalline rocks and the South Alpin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cover-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lps. I graduated with a project on Rock Glaciers dynamics and hydrology, this phase left a special interest for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modern glacial environments. During my research on glaciers, studying old maps, photography and reports on the former extent of these features, I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ic and geological concepts by naturalists and geologists. Living in one of the key ar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logy, I combine field trips with the historic research done in these regions, accompanied by historic maps and depictions. I discuss broadly also general geological concepts, especially in glaciology, seismology, volcanology, palaeont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geology.

More by David Bress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