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瑪麗·薩普於1920年7月30日出生於密歇根州伊普西蘭蒂。早年她就跟隨父親,一位美國農業部的土壤測量員,進入實地工作。然而,她也喜歡閱讀,並想在安納波利斯的聖約翰學院學習文學,但當時那裡不招收女性。所以她去了俄亥俄大學,並於1943年畢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的情況——國家需要高學歷的人來替代參戰的男性,並鼓勵女性也獲得科學和技術等“男子氣概”的學科的學位。瑪麗參加了一個石油地質學專案,在1944年畢業時成為了最早的“石油地質女孩”之一。她曾在石油行業短暫工作過,但發現這份工作毫無意義,於是決定在塔爾薩大學繼續深造。
1948年,她獲得了數學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特地質實驗室找到了一份工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冷戰期間,各種地質專案的資金——例如研究和繪製海底地圖,這是未來可能與潛艇作戰的戰場——非常充足。
瑪麗開始了與地質學家布魯斯·查爾斯·希曾(1924-1977)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希曾是海底地震和地形資料的專家。作為女性,瑪麗不允許登上穿越海洋收集原始資料的研究船,所以當希曾出海時,她開始計算、解釋和視覺化獲得的資訊。她與希曾合著了一本書和多篇論文;然而,她的工作經常被低估——有時她所在部門的官僚作風和財務問題迫使瑪麗在家工作。
1959年到1977年希曾去世期間,她孜孜不倦地繪製了各種地圖,描繪了仍然未知的海洋盆地地形——結果令人震驚。海底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樣是一片平坦的泥濘平原,而是顯示出山脈、山脊和峽谷,有時比大陸上的任何特徵都更大更深。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是一條山脈(瘋狂之山),將海洋的大盆地一分為二——薩普和希曾發現了地球的脊樑,即中洋脊。
圖中顯示的是瑪麗·薩普“[我]忙著繪製地圖,讓他們去爭論吧……[]”(照片發表於1971年的《希曾與霍利斯特》,據信使用低解析度影像符合美國版權法的合理使用原則)。希曾和薩普都認為中洋脊是洋殼的擴張中心;然而,他們都傾向於認為這是地球膨脹的結果。儘管如此,瑪麗·薩普的製圖成就非凡,因為她克服了教育和就業障礙,這些障礙限制了她那一代女性的機會。毫無疑問,她為其他研究人員鋪平了道路;然而,她並沒有在有史以來最具革命性的地質理論之一——板塊構造的發展中發揮直接作用。
參考書目
BARTON, C. (2002): 瑪麗·薩普,海洋製圖師,以及她對地球科學革命的貢獻。在 OLDROYD, D.R. (ed.) 《地球內外:二十世紀地質學的一些主要貢獻》。地質學會特刊 192,倫敦:215-228
HEEZEN, B.C. & HOLLISTER, C. D. (1971):《深淵的面孔》。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倫敦和多倫多: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