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7月26日星期四,SciLogs.com,一個新的英語科學部落格網路正式上線。SciLogs.com,Nature Network 部落格作者的全新家園,是 SciLogs 國際部落格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已存在於德語、西班牙語和荷蘭語中。為了慶祝 NPG 科學部落格家族的這一新成員,一些 NPG 部落格正在釋出以“開端”為主題的文章。
參與此次跨網路部落格節日的有 nature.com 的 Soapbox Science 部落格、Scitable 的學生之聲部落格 以及來自 SciLogs.com, SciLogs.de, Scitable 和 《大眾科學》部落格網路的博主。加入我們,一起探索對開端的各種解讀——從科學的例子,如干細胞,到第一次的體驗,如發表你的第一篇論文。您還可以使用 #BeginScights 標籤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和參與對話。– 博拉
-
“廣義而言,短詞是最好的,而舊詞是所有詞中最好的。”
溫斯頓·丘吉爾爵士,英國政治家(1874-1965 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 18 世紀和 19 世紀,自然珍品和標本收藏在富人中非常流行。大多數展出的材料由幸運的發現者、助手或學生收集,直到很久以後,貴族們也親自涉足這一領域,即使這種活動更多地被認為是收集獨特標本的必要手段,而不是為了理解自然。
瑞士哲學教授 賀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緒爾 (1740-1799) 是最早向當時的學者提出,必須在實地獲取觀察和測量結果的人之一。“學者”是一個通用術語,簡單地用來指代對各種藝術(如哲學和醫學)感興趣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些藝術通常包括對自然現象的研究。“自然哲學”包括自然界中所有可觀察到的現象,從人體在山頂上的生理反應到構成山脈的岩石。自然哲學僅粗略地分為三個子學科——動物學、植物學和礦物學——基於可收集的標本(如動物、植物和礦物)。
圖 1.詹姆斯·赫頓(左)和約瑟夫·布萊克被描繪成“哲學家”或早期的“地質學家”,約翰·凱(愛丁堡)於 1787 年發表的諷刺畫。
一種更具體的方法,針對地球結構本身,是由地理學中興起的一門新科學發起的,並適應了採礦業的需求,以更好地瞭解地下情況。
在德國,被稱為“geognosie”(“地球知識”)的藝術包括對地球表面的描述和表示,如地理學一樣,但將其方法擴充套件到第三維度,即隱藏在地球表面之下的維度。這門科學也被稱為“礦物地理學”或法語術語“géographie souterraine”(“地下地理”)。其目標最好用義大利語名稱“anatomia della terra”——“地球解剖學”來理解。
圖 2.路易吉·費迪南多·馬爾西利《論山脈的結構》,出版於 1705 年。早期的地質學家繪製地圖並開發了自然界中觀察到的各種景觀的分類方案;然而,缺乏解釋這些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論。
然而,地質學是一種應用性的、描述性的藝術,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致力於制定假設並對其進行檢驗的科學。即使地質學家去野外只是為了繪製鄉村岩石的地圖,他們的地圖和剖面也是建立一門新的——這次是真正的——科學研究和檢驗理論的主要輸入。
早在 喬治-路易·勒克萊爾·德·布豐 (1707-1788) 在他的《自然時代》(1778) 中強調,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地質理論來理解地球的結構和歷史。在布豐《時代》的同一年,瑞士博物學家 讓-安德烈·德呂克 (1727-1817) 在他的著作《山脈書信》中(猶豫地)在文獻中引入了地質學這個術語。
“我在這裡所說的宇宙學僅指地球的知識,而不是宇宙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學”本應是正確的詞,但我不敢採用它,因為它不常用。”
地質學成為“地球理論”的同義詞,作為宇宙學的一部分,專門用於描述地球的特徵,或許更重要的是,地質力與動物、植物以及我們人類的關係。
“現在,我要對我的地質學家兄弟們講話——我用這個詞來理解所有對一門科學的進步感興趣的人,這門科學的問題與整個自然研究密不可分——我深受這種信念的影響,即我們這些在同一領域工作的人,偶爾停下來反思一下我們的研究的最終意義,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大衛·佩奇 (1863) 《地質學哲學》。
然而,地質學這個詞有著更古老的根源。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 博物學家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 (1522-1605) 於 1603 年撰寫的遺囑和遺產中,他引入了術語“Giologia”來指代對“fossilia”(出土之物)的研究。
阿爾德羅萬迪一生都在努力對自然進行分類,並將岩石和化石與動植物區分開來,因為現有的術語礦物學不足以描述。“Giologia”將涵蓋所有岩石、所有礦物,尤其是從地表下挖掘出來的石化生物(他認為一些化石曾經是生物)。
圖 3.阿爾德羅萬迪遺囑正式版本中的“La giologia”。
200 年後,地質學的術語、理論和原理將廣為人知。
圖 4.“我是一名地質學家”,摘自查爾斯·達爾文的筆記本 M,1838 年,第 39 頁,完整句子如下:“我是一名地質學家,對被海洋覆蓋的陸地、古代動物、緩慢的力量破裂地表等概念模糊不清,真是詩意盎然。”
參考文獻
羅森伯格,G.D. (2009):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中人和景觀的尺度。載於羅森伯格,G.D. (編):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地質學革命:美國地質學會回憶錄 203: 13-40
魯德威克,M.J.S (2005):突破時間的限制——革命時代地質歷史的重建。《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芝加哥,倫敦:708
蒂森,J.v.d. (2008):火山的美麗與恐怖——火山活動的文化史。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達姆施塔特:239
瓦伊,B. (2003):阿爾德羅萬迪的遺囑:1603 年在博洛尼亞引入“地質學”一詞。載於巴蒂斯塔,G. & 卡瓦扎,W. (2003):地質學一詞的四個世紀——1603 年博洛尼亞的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密涅瓦出版社》: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