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年多前,北非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和利比亞的起義和叛亂浪潮激發了一幅漫畫(仍然可以在地質學部落格“浮石城堡的卒”上看到),該漫畫將人民的憤怒比作一個準備噴發的岩漿庫。
使用自然力量作為隱喻有著悠久的傳統,特別是火災、洪水或風暴等現象,通常與戰爭、入侵或瘟疫等負面歷史事件聯絡在一起。
在18世紀,歐洲反對貴族和君主制的革命,特別是1789-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將這種負面觀點轉變為正面觀點。現在,快速發生的社會變革就像災難或危機後的積極影響——舊的被摧毀,為新的讓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正是在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留下的印象下,用地震來比喻當時的社會革命變得流行起來。就像地震的訊息一樣,法國大革命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也受到了來自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的討論。
“歐洲的許多地區都處於明顯的混亂之中。在其他許多地方,地下傳來沉悶的隆隆聲,一種微弱的運動威脅著政治世界,就像一場普遍的地震。”
埃德蒙·伯克(愛爾蘭哲學家,1729-1797)
火山作為反抗社會不公正的積極象徵的形象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普及。儘管有旅行見聞和宣傳冊,但火山爆發在中歐是一個罕見的事件,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公眾所知。相比之下,1647年那不勒斯的騷亂,由於著名的活火山維蘇威火山就在附近,很快就被當地歷史學家比作火山爆發。
只有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爆發”(éruption)一詞和火山的隱喻才被革命者廣泛採用。就像火山將無法阻擋的火焰蔓延到地表一樣,革命也將把淨化的火焰傳播到各個國家,將舊的制度和政府燒成灰燼。
“在皇宮裡,最激烈的呼喊以驚人的速度接踵而至,最激烈的演說家跳上桌子,煽動聽眾的思想,聽眾聚集在他們周圍,然後像火山燃燒的熔岩一樣蔓延到城市。”
《1789年革命史和法蘭西憲法的建立》(1790年)
圖1. 奧古斯特·德斯佩雷特(Auguste Desperret,1804-65)的石版畫“1789年火山的第三次爆發,將在世界末日之前發生,它將撼動所有王座,並推翻大批君主制”,該石版畫於1833年6月發表在雜誌《La Caricature》上。 僅在1795年之後,對火山爆發的描繪才開始普遍與社會革命聯絡起來(另請參閱“火山活動部落格”以進一步分析影像;影像在公共領域)。
參考書目
THÜSEN, J.v.d. (2008) : Schönheit und Schrecken der Vulkane - Zur Kulturgeschichte des Vulkanismus.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