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不知道土撥鼠如果可以刨木頭會刨多少木頭,但我們知道它每年移動多少沉積物……
生物地貌學,也稱為生態地貌學,有時也稱為動物地貌學,是研究生態學和地貌學之間,或者用簡單的話來說,生命形式和地貌之間聯絡的學科。 這種雙向相互作用的範圍從生物在景觀中留下的簡單痕跡,到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間能量和物質轉移(如元素碳)的複雜迴圈。
動物在景觀演變中的作用仍然研究不足,但改變景觀的最有趣的過程之一涉及掘土動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哺乳動物移動土壤有兩個原因——收集食物(挖掘根或其他動物)或挖掘洞穴作為庇護所。 大型齧齒動物,如土撥鼠(Marmota屬),因其在農業地區的挖洞習性而令人擔憂,因為其龐大洞穴系統的入口或坍塌可能對機械或牲畜構成危害。
洞穴的密度隨氣候和環境而變化,例如,潮溼山區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並保證比干燥草原更多的個體生存。
大量土撥鼠的活動增加會影響山坡的地面徑流和侵蝕,並重新分配土壤剖面中的腐殖質、水分和礦物成分。Tadzhiyev & Odinoshoyev (1978) 的研究“土撥鼠對東帕米爾土壤覆蓋的影響”表明,紅土撥鼠的挖掘能力表明,它們每年每公頃(100 x 100 米)可以移動近 28 立方米(幾乎相當於一輛中型卡車的載重量)的土壤。 這表明,在區域性範圍內,土撥鼠及其近親可以作為地貌因素髮揮作用。
參考書目
BUTLER, D.R. (2009) 動物地貌學 - 動物作為地貌作用力。《劍橋大學出版社》:239
GOUDIE, A.S. (編) (2001):《地貌學百科全書》第 1 卷 A-I。《勞特利奇,泰勒 & 弗朗西斯集團》,倫敦 - 紐約: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