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9月7日,是重要論文《海洋脊上的磁異常》(1964)發表的週年紀念日,該論文描述了在海底發現的平行條帶狀磁性火成岩。這些條帶是在熔岩沿著大洋中脊噴湧而出,冷卻凝固,並將較老的海底和大陸地殼推開時形成的。這一觀察結果最終為地質學家提供了一種可以移動大陸的機制,證明了魏格納早期的大陸漂移假說,並將其升級為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不僅解釋了海洋盆地的形狀,還解釋了阿爾卑斯山等山脈的形成方式。那麼,為什麼板塊構造理論沒有在阿爾卑斯山更早被發現呢?地質學家對阿爾卑斯山的研究已經超過200年了。
變形的岩石和沉積物露頭很普遍,早期的博物學家意識到這些物質曾經沉積在開闊的海洋中 - 但這些岩石如何從海底移動到最高峰的機制仍然不清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圖1。內阿爾卑斯山變形和褶皺的大理石。
德國地質學家利奧波德·馮·布赫(1774-1835)提出了一個似乎可以解釋許多地質觀測結果的理論。他提出了大的“火山氣泡”,隆起和彎曲變質岩和沉積岩,從而形成對稱的山脈。
內東阿爾卑斯山脈的中央片麻岩(Zentralgneiss)是一個大型岩漿侵入體,與各種變質岩直接接觸,例如結晶片岩,鈣質大理石,甚至玄武岩-所有岩石都曾經沉積或形成在海底。這一順序似乎毫無疑問地證實了馮·布赫的理論,並很快成為早期地質學家解釋其他山脈(例如比利牛斯山脈)的流行模型。
圖2。比利牛斯山脈的地質圖和剖面圖,改編自“Berghaus-Atlas”,這是探險家和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傑作“宇宙”(1845-1862)的補充。這個例子顯示了早期地質學家如何想象山脈的內部結構 - 岩漿岩始終在核心中發現,像洋蔥一樣被沉積岩層包圍。在該剖面中,從內部到外部的岩石被描述為“花崗岩和一般基底”-“過渡山/巖”-“次生山”。在地圖上,花崗岩=粉紅色,玄武岩=綠色,片岩=灰色,碎屑岩/石灰石=藍色,砂岩=紅色,次生石灰石=黃色,第三紀岩石=深綠色
圖3。塊狀中央片麻岩(背景)與大的偉晶岩石英脈和具有可見葉理的變質大理石(前景)之間的接觸。
然而,根據該模型,岩層的年齡應向山脈的邊界減少(因為根據斯蒂諾定律,水平,未受干擾的岩層,最老的在底部,最年輕的在頂部 - 只是被彎曲了)。不幸的是,變質岩不能用化石來確定年代,而只能用放射性測年方法,該方法僅在1920年後才可用且可靠。
當第一批變質岩被測定時,東阿爾卑斯山構造演化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阿爾卑斯山中,中央片麻岩及其沉積外殼完全被更古老的變質岩包圍,甚至在某些部分被覆蓋。根據馮·布赫的“火山隆起”模型,這是不可能的。岩層應該簡單地圍繞中央侵入體彎曲,並且從老到新的總體順序應該被保留。但是現在,我們在底部有年輕的岩石,而在頂部有古老的岩石。
1909-1934年間地質文獻中引入構造推覆體有助於解釋這種明顯的矛盾。
岩漿中央片麻岩是2.5億年前侵入地殼(玄武岩)和古代海洋的海洋沉積物(片岩和大理石)的侵入體。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30-2300萬年前)期間,周圍較老的變質岩單元(4.6-3.8億年前)首先被隆起,然後作為推覆體推覆到中央片麻岩/前海底單元上。這些運動意味著水平運動,而不是垂直運動,就像海底擴張可以提供的那樣。
參考書目
DalPIAZ,G.V.(2001):阿爾卑斯山構造解釋的歷史。《地球動力學雜誌》32:99-114
TRÜMPY,R.(2001):為什麼板塊構造不是在阿爾卑斯山發明的。《國際地球科學雜誌》90:47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