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它們是什麼?
思想的創造?- 思想可以創造物質,
而人們可以創造自己的行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擁有比過去更聰明的人,並賦予
形式以氣息,使其能超越所有血肉之軀。"
"夢",拜倫勳爵 (1788-1824)
早在第一批美洲大陸地圖出版(1507年及之後)時,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之間的相似性就引起了地理學家和博物學家的興趣,這種迷戀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持續存在。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注意到這種拼圖形狀,並聲稱“這不僅僅是一種好奇心”。1658年,蒙克弗朗索瓦·普拉塞(Francois Placet)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題為《大小世界的瓦解,證明美洲在洪水之前與世界的其他部分相連》("The break up of large and small world's, as being demonstrated that America was connected before the flood with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他認為,這兩個大陸曾經透過失落的“亞特蘭蒂斯”大陸相連,是聖經中的洪水將它們分開。
在接下來的250年裡,用聖經洪水來解釋大陸形狀的觀點仍然非常流行。
圖1. 插圖來自托馬斯·伯內特(Thomas Burnet)的著作《地球神聖理論》("The Sacred Theory of the Earth"),出版於1684年,其中他試圖用聖經洪水來解釋大陸的形狀。地球同質的原始地殼破碎(第一幅圖),釋放出地下的水。這些水覆蓋了整個星球(第二幅圖),最終流回裂縫中,留下地殼碎片,這些碎片現在構成了現代的島嶼和大陸(最後一幅圖)(公共領域影像)。
偉大的法國古生物學家布豐(Buffon)在他的《自然史》("Les Epoques de la Nature")(1717年)中,不僅探討了地球的年齡,還推測存在一座連線愛爾蘭和美洲的陸橋,以解釋在大西洋兩岸發現的化石貝殼的分佈。
美國總統(費城學院和大學)和博物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82年給法國地質學家阿貝·J·L·吉羅-蘇拉維(Abbé J. L. Giraud-Soulavie)的信中,對在山頂上發現的海洋化石做出瞭解釋,如下:
“如果地球中心是固體的,那麼地球表面的這些變化在我看來不太可能發生。因此,我設想內部部分可能是一種比我們所知的任何固體都更稠密、比重更大的流體,因此它可能會漂浮在這種流體中或之上。這樣,地球表面就會是一個外殼,可能會因其所 resting 流體的劇烈運動而破碎和錯亂。”
偉大的德國博物學家和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從1799年到1804年間考察了南美洲,並觀察到兩個海岸線之間的相似性不僅限於形態模式,還包括地質特徵:似乎在一個大陸上結束的山脈在另一個大陸上繼續延伸,巴西高原類似於剛果的地貌,亞馬遜盆地在幾內亞低地有對應之處,北美山脈在地質上與歐洲古老的山脈非常相似,墨西哥的岩石與在愛爾蘭發現的岩石相似。
圖2. 墨西哥雷格拉玄武岩中的柱狀節理,如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810年)的《科迪勒拉山脈風光和美洲民族紀念碑》("Pittoreske Ansichten der Cordilleren und Monumente amerikanischer Völker.")中所描繪的(公共領域影像),隨附的文字解釋說:
“銅版畫上展示的雷格拉玄武岩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種形式的同一性,這在不同氣候的岩石上都有記錄。旅行的礦物學家只需看看這幅畫,就能認出維瓦賴、尤加內安山脈或愛爾蘭安特里姆山麓的玄武岩形態。在歐洲巖柱中觀察到的最小巧合也在這組墨西哥玄武岩中被發現。如此巨大的相似性讓我們假設在不同的時間時期,在所有氣候下都存在相似的形成原理,被緻密石灰岩和黏土板岩覆蓋的玄武岩一定比那些 resting 在煤層和礫石層上的玄武岩年齡不同。”
但即使是洪堡仍然認為,大西洋代表著一條巨大的古老河床,隨後被聖經災難淹沒。
法國動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新假設。為了解釋在陸地上發現海洋動物化石的現象,他提出大陸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緩慢“移動”。單個大陸的東海岸線被海水侵蝕,但與此同時,新的沉積物沉積在西海岸,因此大陸顯然在全球範圍內移動,海洋變成了陸地。
不幸的是,同樣由於缺乏證據支援他的理論,拉馬克未能為他的《水文地質學》("Hydrogéologie")找到出版商,並於1802年自費印刷了1025冊,但只售出了少量書籍。
在19世紀早期,另一種假說被提出以解釋地球的形狀:美國地質學家詹姆斯·德懷特·達納(James Dwigth Dana)提出的收縮地球理論解釋說,山脈和大陸是地球冷卻和隨後收縮的產物。就像一個古老而乾燥的蘋果一樣,收縮的地球表面會產生裂縫(盆地)和皺紋(山脈)。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休斯(Eduard Suess)在他的多卷著作《地球的面貌》("Das Antlitz der Erde")(1883-1909年)中出版了這張手繪地圖,顯示了原始大陸的假定遺蹟——被年輕盆地包圍的儲存下來的“地殼核心”,這些盆地今天被海洋填滿。奇怪的是,他還暗示,沿著太平洋邊界發現的深海海溝是海洋底部被推到大陸下方的區域(!)。
圖3. 手繪地圖顯示了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休斯(Eduard Suess)在《地球的面貌》("Das Antlitz der Erde")(The Face of the Earth)1883年至1909年出版的著作中描繪的原始大陸“核心”(公共領域影像)。
但是,收縮地球理論無法解釋地球上山脈分佈的不規則性,以及為什麼存在構造運動和地震強烈的地區以及“安靜”地區。根據這一理論,這些特徵和事件應該隨機分佈在一個同質的冷卻和收縮的星球表面上。
早在1858年,法國博物學家安東尼奧·斯奈德-佩萊格里尼(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02–1885)就發表了一幅重建圖,描繪了美洲和非洲在一個體積固定的星球上形成一個單一大陸的情景。但是,斯奈德-佩萊格里尼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機制,除了大洪水——即使在當時也是過時的想法——來解釋移動整個大陸所需的力量。
圖4. 安東尼奧·斯奈德-佩萊格里尼(Antonio Snider-Pellegrini)於1858年繪製的這張重建圖是首批展示古代超大陸的地圖之一(公共領域影像)。
由個體運動形成古代超大陸的想法將被忽視,直到20世紀早期,當一本圖集再次抓住一個人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FRISCH, W.; MESCHEDE, M. & BLAKEY, R. (2011): 板塊構造——大陸漂移和造山運動("Plate Tectonics - Continental Drift and Mountain Building")。施普林格出版社: 212
MILLER, R. & ATWATER, T. (1983): 大陸碰撞("Continents in Collision")。時代生活圖書,阿姆斯特丹: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