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要了解植物和動物,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從生活中描繪它們”
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 (1522-1605)
也許第一幅已滅絕動物骨骼的描繪可以歸因於大約2600年前一位不知名的希臘藝術家。歷史學家和神話學家艾德麗安·梅耶認為,古代克拉特杯上怪異的刻託的形象是基於已滅絕物種長頸鹿縻鹿的化石頭骨,這些頭骨從覆蓋希臘半島和島嶼大片區域的中新世沉積物中顯露出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古代,巨型骨骼的發現並不少見,許多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將其稱為巨人的骨骼。然而,更有系統的尋找此類骨骼始於歐洲中世紀時期,因為冰河時代的軟沉積物經常包含猛獁象、披毛犀和其他大型已滅絕動物的骨骼。這些骨骼被認為是龍、巨人、獨角獸或聖經洪水受害者的遺骸,在公共場所展示或被納入私人收藏——尤其是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和義大利。1663年,德國博物學家奧托·馮·格里克(1602-1686)試圖從各種更新世哺乳動物的骨骼中重建“unicornum verum”——真正的獨角獸。獨角獸的牙齒是猛獁象的臼齒,頭骨和其他骨骼是披毛犀的。
圖 1. 奧托·馮·格里克於1678年重建的“unicornum verum”,後來被德國哲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在他的《地球原始史》(1749年)中使用(公共領域影像)。
奧地利城市克拉根福“林德蟲噴泉”的龍頭“軟組織”也可能是基於1335年在佐爾費爾德地區的“龍”採石場發現的披毛犀頭骨創作的,由雕塑家烏爾裡希·福格爾桑於1590年創作。
18世紀末,博物學家對已滅絕動物的重建採取了更科學的方法。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1769-1832)今天被認為是“比較解剖學”領域的先驅之一,其目的可以用居維葉的話概括(引自居維葉1798年“關於在巴黎周圍的石膏石中發現的動物骨骼的論文摘要,該動物似乎今天已不復存在”)
“例如:如果一種動物的牙齒必須是這樣的,以便它以肉為食,我們可以無需進一步檢查就確定其整個消化器官系統都適合這種食物;並且其整個骨骼和運動器官,甚至感覺器官,都以使其擅長追逐和捕捉獵物的方式排列。因為這些關係是動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是這樣,它將無法生存。”
居維葉將這些原理應用於古生物學,產生了第一批科學準確的已滅絕動物重建圖。在他的著名著作《四足動物化石骨骼研究……[]》(1812年)中,他介紹了這種方法,並用各種展示組裝骨骼的圖版來說明這項工作。然而,在他的私人筆記中,他甚至試圖為古老的骨骼“注入生命”——用肌肉、皮膚和毛皮覆蓋它們——這在今天看來是顯而易見的程式,但在居維葉時代卻引起了轟動。事實上,居維葉對發表這些圖紙猶豫不決,因為他認為它們過於推測性,可能只與學生和朋友分享。
僅在他後來的作品版本中,他才收錄了兩種化石哺乳動物——古獸和無踝獸的草圖,這些動物是在巴黎盆地的沉積物中發現的——並將它們呈現給更廣泛的公眾。這是第一次,任何人,而不僅僅是專注的學者,都可以親眼看到和欣賞過去的生物。儘管最初的重建只是描繪骨骼假定輪廓的簡單草圖,但多年來它們已被廣泛複製。
圖 3. 居維葉對普通無踝獸的重建,以栩栩如生的姿勢展示了它的骨骼、肌肉和身體形態,甚至包括眼睛、耳朵和鼻子;腳下的地面暗示了棲息地(公共領域影像)。
圖 4. 古獸和無踝獸由助手查爾斯·利奧波德·勞里拉德復活,並發表在居維葉的《四足動物化石骨骼研究……[]》第二版(1822年)中(公共領域影像)。
是德國醫生和博物學家塞繆爾·托馬斯·馮·索默林(1755-1830)發表了第一份(甚至只是部分)史前生物軟組織重建圖。1784年,普法爾茨公國的博物學家和珍奇物品陳列室館長科西莫·亞歷山德羅·科利尼(1727-1806)描述了一種在艾希施泰特鎮附近的石灰石採石場中發現的奇怪化石。法國-德國博物學家約翰·赫爾曼(1738-1800)在觀察科利尼發表的化石銅版雕刻時,推測該動物的細長第四指支撐著一層膜,並將其確定為一種類似蝙蝠的生物。1800年3月,他聯絡了居維葉,並在信中附上了化石的描述以及整個動物的重建圖。然而,像居維葉一樣,赫爾曼也沒有發表這些圖紙,因為他於同年10月去世。
塞繆爾·托馬斯·馮·索默林也研究了科利尼的化石,並在1817年發表了描述,並將其命名為鳥頭翼龍——鳥頭。索默林同意該動物使用膜來飛行,為了支援他的結論,他在骨骼圖上描繪了膜狀翅膀的輪廓。
圖 5. 約翰·赫爾曼在一封寄給喬治·居維葉的信中重建的翼手龍(公共領域影像)。
圖 6. 塞繆爾·托馬斯·馮·索默林在題為“論前世界短吻鳥頭翼龍”的文章中首次發表的部分翼手龍重建圖,《皇家巴伐利亞科學院回憶錄》(公共領域影像)。
類似蝙蝠的翼手龍重建圖,正如居維葉稱呼這種化石,並認識到它實際上不是哺乳動物,而是爬行動物,引起了當時其他博物學家的想象。然而,基於對爬行動物的識別,但使用蝙蝠的解剖結構,很快出現在已出版的史前場景中的重建圖更像是一種奇怪的龍形生物,而不是真正的動物。
圖 7. “古代多塞特郡”,地質學家亨利·德拉·貝什繪製並作為印刷品出售,以支援當時經濟困難的化石學家瑪麗·安寧(公共領域影像)。這個場景,包括各種游泳和飛行的爬行動物、植物、軟體動物、魚類,甚至動物活動產生的糞便,可以被視為最早的古代環境重建之一。
向公眾展示史前哺乳動物和飛行爬行動物的重建圖的傳統很快被應用於1841年首次發現的一種新型化石動物——恐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被認為是恐龍插圖的黃金時代。奇怪的是,這個時代之後是恐龍想象力的停滯,被少數恐龍的刻板印象所主導,從基於維多利亞時代超大犀牛恐龍概念的遲緩怪物到過度活躍的袋鼠鼠恐龍。然而,近幾十年有時被稱為恐龍復興,因為新的科學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史前的解釋,並因此改變了我們的看法。
參考文獻
魯德威克,M.J.S(2005):打破時間的界限——革命時代的地質史重建。《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芝加哥,倫敦:708
魯德威克,M.J.S.(2008):亞當之前的世界——改革時代的地質史重建。《芝加哥大學出版社》:614
塔奎特,P. & 帕迪安,K.(2004):已知的最早的翼龍復原圖以及居維葉的《化石骨骼》的哲學起源。《古生物學報》3(2):15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