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841年,在一次講座中,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1804-1892)創造了“恐龍”一詞,他描述了這個特殊脊椎動物類群的一些新物種,包括禽龍。他將禽龍想象成一種嵌合體:一部分是鱷魚,一部分是大象,帶有河馬或犀牛的元素,並且在鼻子的末端有一種角狀物(後來被認為是改良拇指的一部分)。
1854年,雕塑家和藝術家本傑明·沃特豪斯·霍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1807-1889)被委託在歐文的監督下,為倫敦南部水晶宮花園的永久展覽創作一些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模型。
圖1. 藝術家喬治·巴克斯特繪製的水晶宮恐龍(兩隻禽龍和鬣蜥龍/結節龍)的石版畫,由本傑明·沃特豪斯·霍金斯根據理查德·歐文的觀點修復(影像屬於公共領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歐文和霍金斯也是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提出的“型別”理論的追隨者——居維葉斷言,在解剖學中,存在四種(或至少是有限數量的)基本型別的“動物形式或原型”。因此,在表面上不同的動物群體(如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中,可能存在相似的型別和身體結構。維多利亞時代的恐龍是食肉和食草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等價物,霍金斯將恐龍重建為大型哺乳動物,只有鱗狀表面表明它們是爬行動物。
歐文的恐龍還有另外兩個優點:1)與現代爬行動物相比,更高階的史前爬行動物駁斥了新興“進化論者”運動提出的“自然階梯”(地質時間進步階梯)的觀點;2)超級爬行動物當然曾經是大不列顛的居民——大自然本身就提供了證據,證明這個地方早在地質過去就是一個更發達的國家。
倫敦的展覽非常成功,1868年,霍金斯受邀前往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中央公園組織類似的展覽。不幸的是,在一些政治陰謀之後,開始的工作和模型被毀壞或丟失。
圖2. 霍金斯在紐約的實驗室。有趣的是,在恐龍前面並排放置著一隻(可能是巨大的)鹿,姿勢非常相似(影像屬於公共領域)。
為了慶祝1876年至1878年的獨立宣言一百週年,霍金斯再次開始製作恐龍模型,這次是鴨嘴龍,這是一個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1823-1891)於1856年描述的物種。萊迪在1858年觀察到四肢大小不成比例,提出了這種動物的雙足姿勢。普林斯頓大學展出的直立鴨嘴龍模型今天被認為是第一隻以(更)正確的方式重建的恐龍。
然後在1877年,在比利時小鎮貝尼薩爾特附近的一個煤礦中,發現了31具儲存完好的禽龍骨骼。
出色的儲存狀況使古生物學家路易斯·多洛(Louis Dollo,1857-1931)能夠詳細描述該物種的解剖結構和生物學特徵。多洛證實了萊迪的重建,前肢似乎太脆弱,無法支撐身體,並駁斥了歐文犀牛的模型。
但這樣做出現了一個問題:藝術家現在應該參考哪些現代動物來重建恐龍的身體,尤其是姿勢?最初,多洛以青蛙為參考,然後是鴕鳥和其他大型鳥類,最終轉向袋鼠的休息姿勢,並將其用作模型。多洛著名的雙足禽龍重建將影響整整幾代古生物藝術家。
圖3. 圖中顯示了貝尼薩爾特禽龍骨骼重建的一個階段,請注意背景中袋鼠的骨骼,多洛將袋鼠作為恐龍姿勢的參考模型(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布魯塞爾)。
查爾斯·R·奈特(Charles R. Knight,1874-1953)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專門從事動物模型和繪畫。1896/97年,他與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1897)合作創作了一幅油畫,描繪了一群嗜奔龍屬恐龍在戰鬥時的情景,甚至(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做了一個翻筋斗!
科普本人在早期發表於“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1868年)上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袋鼠的形象
“……結合粗壯的尾巴指向半直立的姿勢,就像袋鼠一樣,而股骨和脛骨的輕盈和強度完全適合強大的跳躍能力。”
奈特重建的形象,雖然受到科普的影響,但首先在公眾面前展出,然後在“世紀”(Century)雜誌上發表,並很快被其他報紙複製,進入集體意識和流行文化。
圖4. C. 查爾斯·R·奈特的(1896年)《嗜奔龍》(影像屬於公共領域)。
不僅恐龍的形象像袋鼠一樣,甚至像袋鼠一樣行動的形象在幾十年裡以各種形式的描繪傳播開來,甚至在各種(通俗)故事和現代經典小說中也被永恆化。
在1891年“哈德威克科學閒談”(Hardwicke's Science-Gossip)雜誌(一份短命的19世紀科普雜誌)的一個故事中,我們讀到
“嗜奔龍長四十英尺,後腿站立時高二十五英尺,像袋鼠一樣建造。它是曾經存在的最驚人的跳躍者,牙齒用於切割,前腳上有鋒利的爪子,顯然是用來撕裂對手的眼睛的。”
地質學家約翰·威廉·道森爵士在他的1873年科普書籍“地球和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Earth and Man)中將嗜奔龍描述如下
“如果我們看到鷹爪嗜奔龍衝向它的獵物;將它巨大的身體或許拋向空中三十英尺,並用它巨大的爪子將一些較弱的鴨嘴龍壓到地上,我們應該會戰慄地認為,與現代的狼和老虎相比,這些中生代的野蠻和巨大的怪物更令人害怕。”
作家亞瑟·柯南·道爾——以他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故事而聞名——在1912年出版了《失落的世界》。小說中突然出現的一隻恐龍,他描述如下
“我刻意說“跳躍”,因為這個怪物像袋鼠一樣移動,並用它強壯的後腿直接跳躍——前腿摺疊在胸前。它看起來比直立的大象大得多。但儘管它體型龐大,但它的動作非常迅速。”
一種大型雙足恐龍最終將宣告哺乳動物恐龍時代的終結。
1905年10月5日,在美國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1857-1935)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最著名的恐龍之一被介紹給公眾
“我建議將這種動物作為新的暴龍屬的模式種,因為它的大小大大超過了迄今為止描述的任何食肉陸地動物。”
圖5. 霸王龍作為流行偶像,來自奧斯本1905年。
奧斯本根據1902年收集的零散材料重建了一種用後腿直立的動物,側面展示其長度,特別是高度(透過選擇的姿勢來強調),達到5米以上,使過去和現在的每一種捕食者都相形見絀。即使是人,在出版物中與重建的骨骼相比,也被貶低為圖中右下角的小骨骼。奧斯本還仔細選擇了這種新捕食者的種名,以強調這一發現的重要性:“暴君蜥蜴之王”。
該圖很快將成為該時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書籍的一部分,從而深刻地影響恐龍的集體形象。
霸王龍作為最可怕的捕食者的這種刻板印象使它成為許多冒險小說和後來的電影中的完美反派——然而,部分原因是由於提出的重建(特別是長尾巴在地面上掃動)以及當時電影技術的侷限性(使動態的、跳躍的恐龍難以實現),電影中看到的形象與書中看到的形象不同——電影向公眾介紹了恐龍作為大型、笨重的動物,動作遲緩——強大,但不是移動和思維最快的。
參考文獻
德沃斯基,A.:恐龍不斷變化的觀念。博士論文摘要
蓋拉爾-瓦利,Y.(1987年):化石——消失世界的印記。《伽利瑪出版社》,巴黎:208頁
奧斯本,H.F.(1905年):暴龍和其他白堊紀食肉恐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21: 259–265
線上資源
奧爾,D.(2010年8月3日):跳躍的嗜奔龍,確實如此。訪問日期:201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