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普喬男爵:不僅僅是特蘭西瓦尼亞的恐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2010年對奇特的恐龍物種巴拉爾·邦多克的發表和描述,在古生物學界和普通媒體中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然而,這只是對哈特格地區(現代羅馬尼亞的一個地質盆地)前白堊紀島嶼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探索中,初步的最後一章。

對這些失落島嶼的首次科學探索與一個名字聯絡在一起:諾普喬。

費倫茨·男爵·馮·費爾索-西爾瓦什·諾普喬於1877年5月3日出生在特蘭西瓦尼亞(今天的羅馬尼亞西部)匈牙利村莊薩克薩爾附近的貴族諾普喬家族的住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895年,他的妹妹伊洛娜在家族莊園聖彼得法爾瓦(另見對聖彼得魯附近含化石地層序列的描述和照片,諾普喬的“聖彼得法爾瓦/聖彼得魯砂岩”的模式產地)發現了一些石化的骨骼,並將它們帶給了她的哥哥。這一發現引起了年輕的諾普喬對古生物學的興趣,同年,他將這些化石展示給了維也納的地質學教授愛德華·蘇斯,蘇斯鑑定這些化石為恐龍骨骼,並建議諾普喬挖掘和研究它們。當諾普喬向蘇斯請教關於恐龍骨學學科的建議和文獻時,蘇斯只是簡單地回答:“研究它們!”

由於家族的財富和影響力,特別是他的叔叔弗朗茨·馮·諾普喬與奧匈帝國皇室的私人關係,諾普喬在維也納享受了他的正規教育,並於1897年註冊學習地質學。

僅僅兩年後,他發表了計劃中的5卷專著《特蘭西瓦尼亞的恐龍》的第一部分。

維也納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教授對這位22歲學生的才華和工作印象深刻,但對他傲慢的行為感到不滿,特別是當他向比利時古生物學家(和禽龍之父)路易斯·多洛指出,考慮到他的年齡,他的工作是多麼傑出和重要時。諾普喬於1903年結束了他的學業。

同時代的人描述諾普喬是一個複雜且矛盾的個性:成熟而 cosmopolitan,獻身於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以及他的朋友,他甚至允許其他人發表他的材料(這種行為有時被認為是學術自殺),並準備不惜一切代價解決問題——無視限制或規則。諾普喬對新思想和非同尋常的方法持開放態度,並願意採用它們來改進古生物學。因此,他將現代生物學概念與古生物學相結合,將化石描述為生物體,他認為“打算在沒有動物學或生理學知識的情況下研究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的地質學家”是不認真的。

然而,他也非常自信,並堅信自己的智力優越,因此他經常在狂熱的工作和突然的嗜睡之間搖擺不定。

圖1. 1925年8月15日,諾普喬在給德國地質學家弗里德里希·馮·休內的信中,繪製了合弓綱古蜥蜴(左)和潘特洛蜥(右)的骨骼結構圖。諾普喬將生理學原理引入古生物學,試圖透過觀察化石遺骸來推斷組織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諾普喬可以被認為是最早的古生物學家之一。

諾普喬繼續深入研究哈特格盆地白堊紀地層的恐龍。在1912年11月維也納的一次會議和隨後的1914年出版物中,他提出,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特別是恐龍,代表了適應島嶼環境的動物:“雖然晚白堊世的龜類、鱷魚類和類似動物達到了它們的正常大小,但恐龍幾乎總是保持在它們正常大小以下。”

他將挖掘出的動物群生物多樣性低,以及恐龍體型縮小解釋為早期島嶼隔離的結果。與相似的棲息地相比,現代島嶼由於單一物種的不同擴散能力,物種多樣性有所減少。一旦擱淺在島嶼上,大型物種往往會減少體重,可能是為了儘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影響,而小型物種可能會增加體重,可能是由於捕食減少的結果。這種現象後來也在化石哺乳動物中被描述,並總結為“島嶼法則”,在諾普喬時代受到了嚴格的審查和討論。

也許反映了他矛盾的個性,他不僅提出了矮恐龍的觀點,還解釋了其他一些恐龍的巨型化。在分為三篇文章的54頁中,標題簡單地為“關於恐龍”,他提出垂體腺過度發育是恐龍體型過大的原因,最終導致它們滅絕。儘管這種解釋聽起來很奇怪,但它顯示了諾普喬在古生物學中原理的應用,即試圖透過觀察生物體的化石遺骸來推斷其生理功能——因此,諾普喬可以被認為是最早的古生物學家之一。

1925年,諾普喬被授予匈牙利皇家地質研究所所長職位。儘管疾病迫使他臥床一年,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工作,並在各種地質主題上發表文章,包括他心愛的恐龍、區域地質學、地層學和構造地質學。

在他最早關於構造學的出版物之一中,他採用了新的大陸漂移理論,但甚至沒有提及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名字。僅在後來寄給魏格納的一封信中,他提到

“與此同時,我祝賀您杜託伊特證實了您的大陸漂移假說,我很高興成為您假說的最初支持者之一。”

證畢。

參考文獻

BENTON, M.J.; CSIKI, Z.; GRIGORESCU, D.; REDELSTORFF, R.; SANDER, P.M.; STEIN, K. & WEISHAMPEL, D.B. (2010): 恐龍與島嶼法則:來自哈特格島的矮恐龍。《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293: 438 - 454

CSIKI, Z. & BENTON, M.J. (2010): 矮人島 - 重建晚白堊世哈特格古生態系統。《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293: 265 - 270

FICHTER, J. (2010): 弗朗茨·男爵·諾普喬: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民族學家和政治家。《化石》業餘古生物學家雜誌 2010年3/4月刊:100-105

GRIGORESCU, D. (2010): 來自哈特格盆地的晚白堊世動物群,包括恐龍和哺乳動物 - 歷史概述。《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293: 271 - 282

KUBACSKA, A.T. (1945): 弗朗茨·男爵·諾普喬。《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布達佩斯

THERRIEN, F. (2005): 羅馬尼亞最晚白堊世(馬斯特裡赫特階)恐龍的古環境:來自特蘭西瓦尼亞和哈特格盆地的河流沉積物和古土壤的見解。《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218: 15-56

My name is David Bressan and I'm a freelance geologist working mainly in the Austroalpine crystalline rocks and the South Alpin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cover-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lps. I graduated with a project on Rock Glaciers dynamics and hydrology, this phase left a special interest for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modern glacial environments. During my research on glaciers, studying old maps, photography and reports on the former extent of these features, I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ic and geological concepts by naturalists and geologists. Living in one of the key ar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logy, I combine field trips with the historic research done in these regions, accompanied by historic maps and depictions. I discuss broadly also general geological concepts, especially in glaciology, seismology, volcanology, palaeont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geology.

More by David Bress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