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即使希望已飛逝
在一夜,或是一天,
在幻象中,或是一無所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難道因此就減少了嗎?
我們所見或所感的一切
都不過是夢中之夢。"
“夢中之夢”,作者:埃德加·愛倫·坡 (1809-1849)
最近有很多關於在一塊嵌入海洋地殼玄武岩中的花崗岩板的發現的討論——花崗岩是大陸地殼(包括島弧)的典型岩石,這促使記者聲稱發現了沉沒的大陸(不,親愛的記者們,花崗岩不是在乾燥的陸地上形成的,因為深成岩是在地下結晶的)。早在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就證明了大陸不可能簡單地沉沒,因為花崗岩的質量密度較低(2.7克/立方厘米),它會“漂浮”在密度更高的地幔物質(3克/立方厘米)上。
然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消失的大陸至少在地質學上是可能的。
在19世紀,博物學家們意識到許多相似的動物分佈在不同的洲或偏遠的島嶼上。對於短距離來說,這可以用(自願或非自願的)跨海遷徙,透過從一個島嶼“跳”到另一個島嶼來解釋,但是對於大型陸生動物,特別是對於哺乳動物來說,許多距離太大了。
英國律師兼動物學家菲利普·盧特利·斯克萊特 (1829-1913) 注意到了一類特殊的靈長類動物——狐猴的特殊分佈。然而,斯克萊特在他的狐猴科中包含了比現代動物學家更多的物種——狐猴、大狐猴和指猴(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並在上面SCLATER 1899年的圖中顯示),叢猴(在非洲發現),懶猴(在亞洲發現)和眼鏡猴(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他觀察到“僅在馬達加斯加就發現了30種不同的狐猴,而整個非洲只有大約11或12種,印度地區只有3種。”在1864年發表在“季刊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題為“馬達加斯加的哺乳動物”的短文中,他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馬達加斯加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是狐猴的原始家園,狐猴透過曾經連線這些大陸的陸橋遍佈亞洲和非洲——他甚至推測與美洲有聯絡。他恰如其分地將這個假想的陸橋/大陸命名為“利莫里亞”。
“馬達加斯加哺乳動物區系的異常現象最好透過假設在非洲以現在的形狀存在之前,一個巨大的大陸佔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部分地區,向西延伸到(現在的)美洲,向東延伸到印度及其島嶼;這個大陸分裂成島嶼,其中一些與現在的非洲大陸合併,一些可能與現在的亞洲合併;而在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我們擁有這個偉大大陸的現有遺蹟,作為“狐猴屬”的原始焦點,我應該提議將其命名為利莫里亞!”
在後來的作品中,他更加謹慎
“這個事實似乎表明,古代“利莫里亞”,作為最初是狐猴家園的假想大陸的名稱,一定已經跨越印度洋和印度半島延伸到孟加拉灣的更遠一側以及印度群島的廣大島嶼。”
SCLATER & SCLATER (1899): “哺乳動物地理學。”
斯克萊特並非第一個提倡古代陸橋甚至印度洋中沉沒大陸的人,因為在當時,海洋是淹沒陸地的地質理論是合理的。
法國地質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爾在1840年推測馬達加斯加和印度之間存在聯絡,英國地質學家西爾斯·V·伍德 (1830-1884) 假設在“中生代”存在一個巨大的南方大陸。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1823-1913) 在1859年提出了一個沉沒的大陸來解釋在西里伯斯島上發現的動物群,但後來成為沉沒陸地理論最雄辯的批評者之一。
1868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出版了他的“自然創造史”,面向公眾,他在書中宣傳了他的進化觀點。海克爾認為最早的人類起源於亞洲靈長類動物,並將人類的搖籃置於亞洲、非洲,並非常謹慎地置於這兩個大陸之間的假想島嶼上。利莫里亞在人類遷徙到非洲和印度尼西亞的路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後來的版本和該書的英文版中,由雷·蘭克斯特在1876年翻譯,這個假想的大陸甚至在地圖上被強調和標記為“天堂”,並被展示為人類的搖籃。
“馬來人的原始家園或“創造中心”必須在亞洲大陸的東南部尋找,或者可能在更廣闊的大陸上,這個大陸存在於更遠的印度與巽他群島和東利莫里亞直接相連的時期。”
海克爾 (1876): “創造史。”
圖2.和3.恩斯特·海克爾,“從利莫里亞到地球的人類十二個種族的單系起源和擴充套件的假想草圖”,來自“自然創造史”,圖版XV。請注意德文版(1868年)沒有利莫里亞,而英文版(1876年)有利莫里亞的差異,在1870年後海克爾採納並推廣了印度洋中沉沒大陸的想法(公共領域影像)。
“這裡假設可能的原始家園或“天堂”是利莫里亞,一個目前位於印度洋水平面以下的熱帶大陸,從動植物地理學的眾多事實來看,它在第三紀的存在似乎非常可能。但人類的假想“搖籃”也非常有可能位於更東邊(在印度斯坦或更遠的印度),或更西邊(在東非)。”
海克爾於1870年。
海克爾的作品,儘管很模糊,但還是將沉沒大陸的想法傳播給了更廣泛的公眾,直到1919年,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寫道
“我們尚不知道棕色新石器時代人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人類發展階段崛起於哪個地區。可能是在西南亞附近的某個地方,或是在現在淹沒在地中海或印度洋下的某個地區,當尼安德特人仍然在冰川時代的歐洲嚴酷的氣候中艱難度日時,白種人的祖先發展了他們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粗糙藝術。”
威爾斯 (1919): “歷史綱要。”
利莫里亞作為人類失落的搖籃的想法,對於偽科學和神秘主義團體和作家來說太有吸引力了,以至於他們將其納入了自己的世界觀。
1888年,深受亞洲哲學影響的俄羅斯靈媒海倫娜·彼得羅夫娜·布拉瓦茨基 (1831-1891) 出版了她的著作《秘密教義》,她在書中提出利莫里亞是人類七個種族之一的搖籃。據說這些生物擁有四條手臂和眼睛,是卵生的雌雄同體,與恐龍共享利莫里亞。神話般的利莫里亞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書目
RAMASWAMY, S. (2004): 消失的利莫里亞大陸 - 神話地理、災難歷史。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