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螞蟻與文化迷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身處一個黑暗的森林,周圍是霧濛濛的霧氣和奇怪的動物叫聲。你正在執行一項任務,跳過陷阱和障礙,尋找你失去的珍貴之物。當你深入森林時,你發現一棵奇怪的發光植物掛在附近的一棵樹枝上,也許是一種真菌。當你爬上去檢查發光物質時,你驚恐地發現它掉到你的頭上,緊緊地附著在你的頭皮上。你試圖尖叫,但你的眼睛變黑了。你發現自己在行走,但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你的手臂沉重,你的腳麻木。你是否有可能不再控制自己的身體?

這是《地獄邊境》中的一個場景,這是一款現代電子遊戲,是後世界末日題材中充滿殭屍主題障礙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殭屍長期以來都是我們故事文化的一部分,有關殭屍的故事起源於非洲-加勒比海巫毒教的信仰體系,他們認為巫術可以使屍體從死裡復活。但是,現代科學發現了控制大腦的寄生蟲,這可能進一步激發了媒體對這種美國人最喜歡的痴迷的例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出現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特蕾西·斯蒂芬森·沙弗說:“殭屍似乎是當今最流行的隱喻之一”,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流行文化和恐怖型別。沙弗也是一位殭屍專家;2009年,她製作了《非虛構殭屍》,這是一個合奏表演,考慮了殭屍最近作為當代生活有用隱喻和評論的流行

沙弗說:“它們經常被用來描述任何失去控制或以盲目方式行事的事物。”“它們之所以俘獲了公眾的想象力,是因為它們既是我們又不是我們。它們也死了——我們最大的恐懼——這使它們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怪物。”

然而,多年來,殭屍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流行文化中體現了不同的隱喻,或者說,以怪物的方式呈現了不同的隱喻。殭屍的“疾病模型”顯然是我們娛樂文化中相對較新的事物。今天的殭屍通常被稱為“受感染者”,殭屍爆發像其他傳染病一樣蔓延。數學家甚至建立了殭屍感染爆發模型如何擊退殭屍的模型

殭屍電影、電子遊戲等背後的故事在解釋殭屍最初是如何出現的方面是有意含糊不清且不一致的。一些想法包括輻射(《活死人之夜》)、暴露於空氣傳播的病毒(《生化危機》)、由各種媒介攜帶的突變疾病(《喪屍圍城》聲稱它來自基因改變的蜜蜂的蜂蜇)。 - 當殭屍攻擊時!數學建模

但是,我們持續對殭屍感染的想象力來自哪裡?傳統的殭屍小說是否正在轉變為更受科學啟發的型別?

殭屍螞蟻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昆蟲學和生物學助理教授大衛·休斯是“殭屍”螞蟻方面的專家。透過在泰國和巴西的研究,休斯和其他科學家揭示了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的生物學和機制,這是一種寄生真菌,會感染特定的螞蟻物種,從而顯著改變行為,以利於真菌繁殖。

休斯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科學廣播影片中說:“控制螞蟻行為的真菌是透過自然選擇進行適應的一個有趣的例子。”“真菌的生命週期始於森林地面上的真菌孢子。當螞蟻外出覓食時,它們會穿過這些我們稱之為真菌孢子的‘殺戮場’。”

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我已經在腦海中想象著殭屍莢的“殺戮場”,這是《入侵者》《行屍走肉》的結合體。

不斷生長的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真菌會充滿螞蟻的身體和頭部,影響螞蟻的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混亂和抽搐。真菌最終會引導受感染的螞蟻到懸掛的葉子下方,迫使每隻受感染的螞蟻咬住葉子的主脈,並透過鎖頜現象,將螞蟻固定在這個位置,直到真菌子實體從螞蟻的頭部生長出來,並釋放更多的真菌孢子,進行另一個致命的生命週期

當我在電子郵件交流中問休斯,他認為這種致命的螞蟻-真菌關係中最酷的部分是什麼時,他說:“單細胞微生物控制了對動物行為的複雜操縱。”

當複雜的動物行為可以被單個微生物控制時,殭屍人類末日聽起來並非遙不可及。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殭屍螞蟻真菌,其純粹的科學性並不是唯一有趣的方面。休斯迷戀殭屍行為,“寄生蟲實際上接管了宿主的大腦,並使宿主聽從它的命令”,他自己也引導了其科學與好萊塢電影遊戲文化的融合。

休斯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新聞文章中說:“……我受到這個機會的激勵,可以將科學知識傳遞給那些不會以其他方式獲得科學知識的人。”

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感染的螞蟻通常被稱為“殭屍螞蟻”這一事實,不僅將這種生物現象置於科學背景下,而且還置於文化背景下。作為痴迷於怪物的社會的一部分,休斯和他的同事將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稱為殭屍螞蟻真菌並不奇怪。

沙弗說:“‘殭屍螞蟻’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與早期電影中的巫毒殭屍有更多共同點。”“第一部殭屍電影,哈爾珀林兄弟的《白色殭屍》(1932),由貝拉·盧戈西飾演一位巫毒大師,他控制殭屍的頭腦來聽從他的命令。這種真菌似乎像一個巫毒大師控制著螞蟻一樣。”

啊哈。因此,我們可能沒有像對巫毒大師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那樣對受感染的殭屍螞蟻痴迷,該真菌使螞蟻聽從它的命令。雖然我們可能無法控制殭屍,但我們可能會受到啟發,利用真菌“大師”的力量來完成我們的任務。例如,休斯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Ophiocordyceps真菌作為一種生物殺蟲劑來靶向害蟲。

休斯在2011年《國家地理》新聞文章中說:“這將是我小組的一個主要重點。”“我們如何利用這個[發現]來控制螞蟻,畢竟,螞蟻在許多地方都是毀滅性的害蟲?”

我們可以開始看到科學和殭屍隱喻是如何在流行文化中發揮作用的。

所有殭屍都會進化

真菌不是唯一製造殭屍的巫毒大師。病毒、細菌、原生動物、線蟲和其他微觀生物也報道了寄生蟲誘導的宿主行為改變。“殭屍”寄生蟲在宿主中引起的變化範圍從宿主進行某些活動的時間百分比的微小變化到顯示出異常驚人的行為,就像殭屍螞蟻一樣。“殭屍”感染引起的宿主變化對寄生蟲有利,因為它們可以提高寄生蟲的傳播或繁殖成功率。

像殭屍螞蟻真菌一樣,顯著改變宿主行為的殭屍寄生蟲也很可能從祖先寄生蟲進化而來,這些寄生蟲要麼沒有改變行為,要麼只改變了一種行為特徵。然而,經過幾代人的時間,自然選擇會偏愛那些可以控制宿主行為多個維度的寄生蟲。例如,寄生蟲Polymorphus minutus,它的生命週期開始於甲殼類動物,結束於吃甲殼類動物的鳥類,例如綠頭鴨,會導致甲殼類動物在鳥類在水中攪動時游到水面。然而,該寄生蟲也進化為提高甲殼類動物的游泳速度,使其能夠避開不是該寄生蟲宿主的水生捕食者。

事實證明,殭屍寄生蟲多年來一直在進化,就像殭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進化為在我們生活中體現不同的隱喻一樣。

另一種寄生性原生動物,弓形蟲,會感染齧齒動物、貓甚至人類。這種寄生蟲只能在貓的腸道中繁殖,因此貓是首選宿主。這種殭屍寄生蟲操縱老鼠的行為,使它們變得相當魯莽並被貓尿的氣味所吸引(噁心!),從而增加了齧齒動物被貓捕食的機會。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弓形蟲可能會略微改變受感染人類的行為,可能在精神分裂症中發揮作用。人類現實生活中的殭屍巫毒大師?彆著急——仍然需要進行研究來證實弓形蟲與人類行為變化之間的潛在關聯,並確定這是否是真正的宿主操縱,或者,更可能是感染的副作用。

從文化到科學,然後再回來

對殭屍的迷戀可能始於古代巫毒教和魔法的宗教信仰,但科學界也未能倖免。在將受改變行為的寄生蟲感染的昆蟲和動物稱為“殭屍”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自己也在喚起一種遠超出科學本身的文化隱喻。

《實驗生物學雜誌》編輯邁克爾·迪金森在最近一篇題為《有害的寄生蟲如何將受害者變成殭屍》的學術文章中被引用道:“一個微小的‘植入物’能夠控制如此龐大的動物機器,這令人感到恐懼和奇妙。” “神經寄生蟲學是一門科學,它讓科學與科幻小說相遇。”

看來,殭屍作為一種文化隱喻,不僅幫助我們應對諸如傳染病流行和我們無法直接控制的全球變化等可怕的主題,而且還幫助我們將不同生物之間複雜的生物相互作用置於我們能夠理解的背景中。

而殭屍巴士並沒有就此停下。休斯是電影《殭屍世界大戰》的科學顧問,該片由布拉德·皮特主演,講述了一場殭屍流行病;他還擔任了一款非常受歡迎的電子遊戲《最後生還者》的顧問,該遊戲以他自己的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單側蛇形蟲草)為特色,使其從昆蟲跳躍到了人類。

“在電子遊戲方面,如果遊戲要求我殺死其他人,我可能會感到畏縮,但殭屍呢?”沙弗說。“殺死殭屍要容易一些。”

因此,就像殭屍寄生蟲的生命週期一樣,殭屍的隱喻又回到了大眾文化中。儘管它是向公眾傳播複雜科學的絕佳工具,但它可能首先是一種源於我們人類最深層恐懼和擔憂的文化現象。

瞭解更多關於殭屍螞蟻的資訊

深入瞭解殭屍螞蟻現象

真菌感染導致殭屍螞蟻死亡的行為機制和形態症狀

Paige Brown is a 3rd year Ph.D. student in Mass Communication at the Manship School,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In her research, she focuses o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s and message effectiveness. She also holds B.S. and M.S. degrees in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rom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aige is the author of the science blog From The Lab Bench, hosted on SciLogs.com, where she is also the blogging community manager.

More by Paige Brow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