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燈光閃爍,然後熄滅。空調的嗡嗡聲停止了。雅加達喧囂的喧囂聲和臭名昭著的交通堵塞慢慢地滲入房間,房間裡只有我的筆記型電腦螢幕發出的微弱光芒。這是一個十月下旬的下午,雨季幾天前開始,我正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國家考古研究與發展中心。在我面前的桌子上,現在只有我的筆記型電腦螢幕發出的微光照亮,放著一個著名人類骨骼的複製品。這些精心排列在黑色天鵝絨薄層上的碎片代表著來自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良布亞洞穴的神秘人科物種——弗洛勒斯人。
2003年發現的弗洛勒斯人,被親切地稱為“霍位元人”,讓全世界的科學家感到驚訝,並挑戰了許多人們認為已經瞭解的人類進化知識。關於弗洛勒斯人的有效性及其作為單獨物種的地位,隨後進行了激烈的科學辯論,其中許多辯論一直持續到今天。然而,在覆蓋著黑色天鵝絨的桌子後面,靠牆高高堆放著數百個盒子和塑膠容器,每個盒子和容器都包含著與弗洛勒斯人一起生活和死亡的其他動物的證據。我忍不住認為,這些盒子和容器,而不是桌子上的骨骼,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弗洛勒斯人的興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今天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良布亞是弗洛勒斯西部的一個石灰岩洞穴,位於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山谷的南坡,隨著時間的推移,瓦拉昌河將其切開。它的沉積物產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儘管它具有明星地位,但“霍位元人”的遺骸在數量上遠遠少於其他動物的遺骸,如老鼠、侏儒象、科莫多巨蜥、蝙蝠,以及在我的案例中最重要的是鳥類。我第一次遇到良布亞的古鳥是在2006年,當時我第一次去雅加達。我儘可能地應對炎熱的天氣(畢竟我是北歐人),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拆開薄紙,結果發現裡面裝著鳥骨頭,有些非常大,大多數都很小。我離開雅加達時,不禁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現在,幾年過去了,多次前往雅加達之後,良布亞的鳥類至少在比喻意義上說話了(從技術上講,鸚鵡可能會說話,但它們和其他鳥類都會發出聲音)。它們的故事令人著迷!雖然鳥類遺骸可能只佔良布亞出土動物骨骼總數的1%左右(順便說一句,這比人科動物的骨骼多得多),但它們始終存在於從沉積物頂層一直到洞穴底部的所有層中。最重要的是,鳥類的種類非常多樣,這意味著“霍位元人”生活在一個充滿鳥類的世界裡。附近的森林是鴿子、鸚鵡、小型貓頭鷹和蒼鷹的家園。一隻倉鴞可能棲息在入口旁邊的東側洞穴牆上。
在洞穴深處,雨燕在黑暗的裂縫中高高地築巢在牆上。2011年我訪問良布亞時,我很高興看到活著的雨燕像雜技演員一樣在洞穴裡飛來飛去。我已經看了這些鳥的骨頭幾個月了,但當我看到它們在傍晚聚集在森林樹冠上以昆蟲為食時,我愛上了它們。化石雨燕骨骼的發現深度達9.5米,表明這些小鳥已經這樣做了數萬年了。它們擁有這個地方。
在整個史前時期,附近的瓦拉昌河偶爾的溢位可能會形成沼澤和泥濘地區,這些地區是各種水鳥的絕佳覓食地,包括鷸、鴴和濱鷸,它們用長長的喙在泥裡探測和戳刺以尋找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栗鳶在河上巡邏捕魚,或者在洞口附近閒逛,等待飛過的蝙蝠或雨燕的零食。翠鳥和小秧雞可以在靠近河流的林地中找到,而小三趾鶉則在較高的乾燥草原上匆匆走動。
儘管這個環境看起來很平靜,但良布亞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多隻巨型禿鸛和禿鷲的遺骸說明了良布亞的黑暗面。侏儒劍齒象(一種已滅絕的大象近親)的屍體,可能是被弗洛勒斯人帶進洞穴的(Morwood et al., 2004, 2005; van den Bergh et al., 2009),肯定吸引了這些兇猛的食腐鳥類的注意。
它們現代的同類,非洲禿鸛和禿鷲,有著愛恨交織的關係。禿鸛發出訊號,表示禿鷲可以安全地接近屍體,幫助它們尋找食物。但是,由於它們巨大的直喙不適合撕扯肉塊,因此它們通常會恐嚇禿鷲扔掉它們的肉塊,甚至直接從它們那裡偷肉。我們只能想象良布亞的場景會是什麼樣子。如果這些現代禿鸛和禿鷲的影片可以作為參考,我不會賭誰能得到劍齒象肉的最後殘渣,但它可能不是霍位元人,甚至不是科莫多巨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ufdlN93txqc
良布亞的鳥類遺骸為弗洛勒斯人描繪了一個生動而多彩的背景,但它們的意義遠不止是霍位元人故事的配樂。鳥類與植被密切相關,它們在整個地層序列中的存在可以作為古生態訊號,比哺乳動物的作用更大。當地氣候的變化會影響植被,進而影響鳥類群落。更新世沉積物中各種各樣的鳥類表明,良布亞周圍有各種不同的棲息地,包括成熟且植物種類繁多的森林,這些森林為弗洛勒斯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其他資源。在全新世沉積物中,鳥類多樣性似乎有所下降。這很可能是由於全新世中的樣本量較小而造成的偏差,但我們不能排除當地生態發生變化的可能。全新世時期水鳥的缺失(在更新世沉積物中很豐富)可能反映了氣候向更乾燥的轉變,這與該地區的同位素資料一致(Westaway et al., 2009)。
然而,隨著瓦拉昌河改變了河道,鷸和鴴可能不再被洞穴周圍的環境所吸引。森林鳥類,如雨燕、鸚鵡和鴿子,完好無損地進入了全新世,這表明儘管在更新世末期氣候轉向更乾燥,但附近仍有足夠的森林來維持這些鳥類的種群。有趣的是,在更新世沉積物中觀察到的大多數鳥類物種今天仍然在該島上發現。雖然侏儒象、霍位元人、巨型禿鸛和禿鷲在更新世末期消失了,但大多數鳥類似乎並沒有受到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或者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是什麼讓它們如此不同?
隨著更多材料的挖掘和研究,良布亞的鳥類動物區系不斷增長,其古生態和古環境訊號的解析度將提高。它可能會向我們展示溼地和森林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什麼變化,告訴我們誰在吃誰,以及每個角色何時出現在舞臺上。此外,它使我們能夠測試關於氣候變化、滅絕模式以及人類進化的假設。
我聽到一聲咔噠聲,空調又恢復了工作。冰涼的空氣撲面而來。回到鳥類研究。
參考文獻
van den Bergh, G. D., H. J. M. Meijer, R. A. Due, K. Szabo ́, L. W. van den Hoek Ostende, T. Sutikna, E. W. Saptomo, P. Piper, K. M. Dobney, and M. J. Morwood. 2009. The Liang Bua faunal remains: a 95 k.yr. sequence from Flores, East Indonesi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7:527–537.
Meijer, H.J.M., Sutikna, T., Saptomo, W.E., Due, R. A., Wasisto, S., James, H.F., Morwood, M.J., & Tocheri, M.W.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non-Passerine Avifauna of Liang Bua (Flores, Indonesia). Th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3(4).
Morwood, M. J., P. Brown, Jatmiko, T. Sutikna, E. W. Saptomo, K. E. Westaway, R. A. Due, R. G. Roberts, T. Maeda, S. Wasisto, and T. Djubiantono. 2005. Further evidence for small- bodied hominins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Flores, Indonesia. Nature 437:1012–1017.
Morwood, M. J., R. P. Soejono, R. G. Roberts, T. Sutikna, C. S. M. Turney, K. E. Westaway, W. J. Rink, J.-X. Zhao, G. D. van den- Bergh, R. A. Due, D. R. Hobbs, M. W. Moore, M. I. Bird, and L. K. Fifield. 2004. Archaeology and age of a new hominin from Flores in eastern Indonesia. Nature 431:1087–1091.
Westaway, K. E., R. G. Roberts, T. Sutikna, M. J. Morwood, R. Drysdale, R., J.-X. Zhao, and A. R. Chivas. 2009a. The evolving landscape and climate of western Flores: an environmental context for the archae- ological site of Liang Bu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7:450–464.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