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變種人,就基因突變而言

“變種人成為了恐懼和仇恨的物件。”——凱蒂·普萊德在1980年1月《X戰警》第141期中《昔日未來》的故事中旁白“在她的DNA中,他們找到了她變種能力的鑰匙。”——X教授思考著魔形女是如何被用來為哨兵軍隊衍生特殊能力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篇文章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變種人成為了恐懼和仇恨的物件。”

凱蒂·普萊德在《X戰警》第141期1980年1月的故事《昔日未來》中旁白

“在她的DNA中,他們找到了她變種能力的鑰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X教授在電影《X戰警:逆轉未來》中思考著魔形女是如何被用來為哨兵軍隊衍生特殊能力的

* Snikt!《X戰警:逆轉未來》劇透潛伏在下方*

1963年9月,漫威漫畫將他們稱為“最奇怪的超級英雄!”。X戰警團隊由斯坦·李和傑克·科比構思,“超人類變種人”的虛構創始人和領導者是科學奇才查爾斯·弗朗西斯·澤維爾教授。在他的漫威宇宙的不同迭代中,X教授被賦予了各種醫學和科學培訓,但可能最好被描述為醫學遺傳學專家。

X教授建立了一所年輕變種人訓練學院,以幫助他們使用突變賦予他們的能力,並幫助他們組織起來,以保護普通人類免受邪惡變種人兄弟會等團體的襲擊。變種人和突變的主題貫穿了所有X戰警漫畫、影像小說和電影,這些都對與眾不同意味著什麼進行了深刻的社會評論。

分子生物學、DNA、基因和基因組是滲透在我們現代文化中的術語。我們認為是基因的物理部分是由微小的核苷酸鹼基組成的,這些鹼基組合在一起形成染色體。在你的身體裡,你有大約30億對這樣的核苷酸,大約有25,000到50,000個基因都排列在23對染色體上。

正是你染色體中的那些基因集合使你成為現在的你,擁有你所擁有的所有身體特徵。基因可以稍微改變以呈現不同的形式,稱為等位基因,而你基因中擁有的等位基因組使你擁有特定的基因型。

但DNA的真正功能作用是為細胞中的工廠,核糖體提供製造蛋白質的指令。蛋白質對生命至關重要,並在你的身體中發揮作用,在細胞內穿梭物質,充當酶,提供結構支援和作為生物馬達。它們提供你的表型,即你基因型的物理表達。

當我們考慮給定性狀的基因表達時,它與基因對中的突變有關。一個等位基因的變化可能導致特定表型的表達。人類可以適應各種條件,但遺傳學之外的許多因素都有重要影響。因此,一個人的反應和適應程度存在差異,而遺傳影響可能不是主導因素。這意味著遺傳效應只有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才會顯現、表達或最大化。

除了基因組(你的基因圖譜)之外,我們還有蛋白質組(你所有蛋白質的圖譜)和外顯子組(你基因組中實際表達的部分)。我們仍然有很多關於人類基因庫中正常變異的知識需要學習,但這讓我們回到了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突變。

突變可以是壞的、好的、兩者兼而有之或兩者都不是。這一切都取決於更廣泛的背景。事實上,正如記者保羅·沃森所寫,我們都是突變體。許多估計表明,人類每代積累100到200個突變,並且已經使用基因組資料的高階分析半個多世紀了,以尋找人類基因組中受自然選擇塑造的區域

我們的突變科學概念與漫畫書中的超能力突變不太相同,漫畫書中的突變通常似乎不值得恐懼,而是值得羨慕。在X戰警漫畫中,突變會產生神奇的能力,例如金剛狼的治癒能力、魔形女的變色變形能力以及萬磁王對金屬的控制能力。

然而,在克里斯·克萊蒙特編劇、約翰·伯恩插畫的1980年代X戰警漫畫書“昔日未來”的故事線中,以及根據該故事改編的電影中,變種人和突變被呈現為人類社會應該恐懼的東西。在漫畫書中,我們讀到在那個蕭條的反烏托邦的2013年,“有三類人:‘H’代表基線人類——沒有變種基因;‘A’代表異常人類——具有變種基因潛力的正常人;‘M’代表變種人——最底層的人,被1988年的《變種人控制法案》視為賤民和被排斥者。”

當然,漫畫中對突變的這種恐懼與現實生活中基因突變通常與癌症或鐮狀細胞性貧血等疾病狀態有關這一事實有關。但是基因不僅僅是坐在那裡等待給我們帶來疾病。正如馬特·裡德利在1999年的書《基因組》中雄辯地寫道,“用它們引起的疾病來定義基因,就像用它們患上的疾病來定義身體器官一樣荒謬……心臟會引起心臟病發作,而大腦會引起中風。”

即使某些基因突變與疾病狀態有關,進化壓力也有助於傳播和維持它們。鐮狀細胞性貧血是紅細胞中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蛋白的遺傳基因突變。這種突變本質上降低了紅細胞的彈性,影響了氧結合功能,併產生了細胞特有的彎曲、鐮刀形狀。這些細胞的生命週期比正常的紅細胞短得多,會導致小血管阻塞,並且通常會導致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壽命縮短。

因此,如果這是一種來自突變等位基因的遺傳性疾病,為什麼它會在人群中持續存在?一個主要建議是由於鐮狀細胞性貧血在瘧疾寄生蟲存在的地區具有保護作用。瘧疾瘧原蟲生命週期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在紅細胞中度過的,而鐮狀細胞性貧血中紅細胞的生命週期縮短會中斷寄生蟲的發育。因此,這種情況可以預防瘧疾,並且不符合簡單的“好壞”二分法。

如果漫畫更符合現實,那麼當邪惡的科學家玻利瓦爾·特拉斯克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的巴黎峰會上啟動他的電子變種人探測器時,它不僅會識別出偽裝的變種人魔形女;它也會將房間裡的所有人類都登記在案。但是它無法確定地告訴他他們攜帶的突變是“壞的”還是“好的”。就像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本身一樣,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複雜。

所有圖片均由Kristy Inouye提供。

E. Paul Zehr is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and kines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in British Columbi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neural control of arm and leg movement during gait and recovery of walking after neurotrauma. His recent pop-sci books include "Becoming Batman: The Possibility of a Superhero (2008)", "Inventing Iron Man: The Possibility of a Human Machine (2011)", "Project Superhero (2014)", and "Chasing Captain America: How Advance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Will Produce a Superhuman (2018)". In 2012 he won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raigdarroch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Award for Knowledge Mobilization and in 2015 the Science Educator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Project Superhero won the 2015 Silver Medal for teen fiction from the Independent Book Sellers of North America. Paul is also a regular speaker at San Diego International Comic-Con, New York Comic-Con, and Wonder Con. He has a popular neuroscience blog "Black Belt Brain" at Psychology Today.

More by E. Paul Zeh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