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前真相宇宙

下一個麥哲倫,明天的愛因斯坦可能會從我們的無知中而不是從我們的發現中獲得更多靈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沒有等待船隻發現海岸的未勘探陸地,也沒有等待人類嘴唇品嚐的未嘗水果。宇宙的許多宏偉奧秘已被科學破解,從地球上物質的構成到天空中星星的本質。驚歎於麥哲倫的冒險經歷或想知道宇宙如何運作的孩子可能會擔心:我還剩下什麼可以發現?

我們的答案應該是:嗯,幾乎是一切

雖然我們在繪製地球和宇宙地圖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有廣闊的未開發科學領域。地球上大部分生命,從海洋深處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仍然是未知的。而最大的宇宙問題仍然沒有答案:宇宙有多大?宇宙 95% 的成分是什麼?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時間只向前移動?空間是否具有三個以上的維度?地球之外有生命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即使是原子內部最微小的粒子也存在著令人困惑的謎題,讓當今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束手無策:為什麼我們會有反物質?為什麼每個粒子都有兩個重表親?有多少粒子?是否存在構成所有物質的單個微小粒子(或弦)?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知識革命正在等待著我們。回想一下過去幾個世紀科學理解取得進展之前的時代,我們可以思考:對於人們來說,生活在對宇宙尺度、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現實的量子本質以及我們自身的進化歷史如此無知的狀態中會是什麼樣子?當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對人類處境的基本事實如此無知時,我們如何才能認真對待他們?後代幾乎肯定也會對我們抱有同樣的看法,他們會竊笑我們今天毫不懷疑地相信的原始荒謬之處,並駁斥我們建立在我們巨大無知之上的愚蠢想法。

圖片來源:豪爾赫·查姆

因此,當我們向孩子們教授科學時,我們當然應該描述我們所知道的,但也應該強烈強調我們不知道的,以激勵下一代探險家。

正如亞當·戈普尼克在《紐約客》雜誌上寫道:“大約每隔幾周,在《科學時報》上,我們就會發現宇宙的某個基本問題現在已經得到解答——但我們想知道,為什麼在我們問題得到解決後才被告知這個謎題?” 當我們向公眾談論科學時,我們需要解釋我們已經發現了什麼,但我們也不應該害怕宣揚我們的無知。當我們介紹宏偉的奧秘時,我們就為進一步探索的重要性提供了理由。

下一個麥哲倫,明天的愛因斯坦可能會從我們的無知中而不是從我們的發現中獲得更多靈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