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正如任何狂熱的《星際迷航》粉絲都知道的那樣,古怪的物理學家澤弗拉姆·科克倫在2063年發明了曲速引擎。這並不容易。科克倫必須與邪惡的穿越時空的星際人作鬥爭,他們決心阻止他建造超光速推進系統(詳情見1996年的電影《星際迷航:第一次接觸》)。但最終他成功了,幾個世紀後,他的曲速引擎為星際飛船“企業號”的星際航行提供了動力。
《星際迷航》的粉絲可能不知道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一位物理學家——具體來說,是在美國宇航局位於休斯頓的約翰遜航天中心——正在研究建造真正的曲速引擎的可行性。該中心先進推進計劃的負責人哈羅德“桑尼”懷特已經組裝了一個桌面實驗,旨在創造時空的微小扭曲,而時空是宇宙的可塑結構。如果實驗成功,最終可能會導致開發出一種系統,該系統可以在航天器周圍產生一個扭曲的時空泡。曲速引擎不是提高航天器的速度,而是會扭曲其路徑上的時空,使其可以避開禁止超光速旅行的物理定律。這樣的航天器可以在短短幾周內跨越恆星之間的巨大距離。
對於科幻小說的讀者和作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凡的訊息。其他物理學家嘲笑懷特的想法,認為不可能以這種方式改變時空,這並不重要。美國宇航局只撥出了5萬美元(僅佔該航天局180億美元預算的一小部分)用於曲速引擎研究,這也不重要。懷特的專案如此令人興奮的原因在於挑戰的巨大性。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這個財政緊縮的時代,聯邦政府也願意在星際旅行的偉大夢想上下一個小賭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令人驚訝的是,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業餘太空愛好者都熱烈地相信這個夢想。他們已經在學術會議上分享了他們的希望和假設。他們已經成立了一些組織——百年星艦計劃、陶零基金會、伊卡洛斯星際——旨在為本世紀末可能發射的無人星際任務奠定基礎。近年來,隨著天文學家探測到許多圍繞我們太陽系附近恆星執行的類地行星,他們的熱情日益高漲。其中一些世界中的幾十個位於恆星周圍所謂的“金髮姑娘區域”——它們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可以支援生命。如果進一步的觀測證實了在我們銀河系的角落裡存在一個可居住的、田園詩般的行星,我們怎麼能抗拒派遣星際探測器去探索這個奇異的新世界呢?
問題是在合理的時間內將航天器送達那裡。信不信由你,美國宇航局已經有一個探測器正在穿越恆星之間的空間:旅行者1號,這個勇敢的1600磅重的航天器於1977年發射,用於調查木星、土星及其衛星。在完成其主要任務後,該探測器掠過外行星,並在2012年離開了太陽系並進入星際空間。自發射以來,旅行者號已經飛行了近120億英里,現在正以每小時38610英里的速度遠離我們。但即使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它也需要至少70000年的時間才能到達任何可能存在可居住行星的附近恆星。研究人員需要在航天器推進方面取得一些重大突破,才能更快地到達那裡。
儘管懷特和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曲速引擎的可能性所吸引,但大多數星際愛好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不那麼具有假設性的技術上。例如,伊卡洛斯星際正在協調一項擬議任務的研究,該任務將使用核聚變能——原子核撞擊在一起產生的能量——來推進航天器。核聚變是氫彈爆炸的動力,如果能量得到適當控制和利用,它可以將探測器的速度提高到驚人的程度,比旅行者1號快數千倍。但是,研究人員在過去五十年裡一直在試圖建造一個核聚變發電廠,但沒有取得太大成功。這項技術尚未在地球上證明自己,而且肯定還沒有準備好安裝在航天器上。
另一個大問題是星際塵埃。雖然深空中的塵埃顆粒是微觀的,但它們會對以數百萬英里的時速撞擊它們的探測器造成大量損害。航天器必須配備厚重的遮蔽層,這將增加加速航天器所需的燃料量。然後需要減速探測器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一艘航天器在經過一百年的旅程後,直接掠過恆星的可居住行星,那麼將其傳送到附近的恆星是沒有意義的。在其旅程的後期,探測器必須將其發動機調轉方向並向相反方向發射,以使其減速。但是,航天器將需要攜帶更重的燃料載荷。
複雜的情況似乎與空間本身一樣無窮無盡。星際飛行的巨大困難可能有助於解釋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著名悖論:如果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是普遍的,那麼外星人都在哪裡?也許外星人從未訪問過地球,因為來到這裡太難了。
儘管如此,星際旅行的夢想仍然頑強地存在。去年9月,百年星艦計劃在伊卡洛斯星際舉辦自己的會議僅一個月後,就舉行了一次關於該主題的研討會。在美國宇航局努力為所有優先事項提供資金——為其宇航員建造新的發射系統、向火星傳送新的探測器——的情況下,規劃星際任務似乎是荒謬地不成熟。但是,像吉爾·塔特這樣的倡導者,他們率先努力尋找來自外星文明的無線電訊號,認為探索其他恆星系統對於人類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只要人類被限制在地球上,我們就面臨著因行星災難——核戰爭、流行病、小行星撞擊等等——而滅絕的巨大風險。我們太陽系中唯一接近可居住的世界是火星,而且需要數百年的氣候工程才能使這顆紅色行星適合人類居住。
因此,我們物種的最終命運可能在於星辰之中。也許在千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的文明將看起來像《星際迷航》的星際聯邦。但是,要達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採用星際飛船“企業號”的座右銘。我們必須“勇敢地去前人未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