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談:感恩節晚餐的社會認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眾所周知,在經過六年辯論後,當白頭鷹被選為美國的象徵時,本·富蘭克林表示失望,認為應該選擇火雞。他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

“事實上,相比之下,火雞是一種更值得尊敬的鳥,而且是真正的美國本土鳥類……此外,它雖然有點虛榮和愚蠢,但卻是一種勇敢的鳥,如果英國衛隊的擲彈兵膽敢穿著紅色外套入侵它的農場,它會毫不猶豫地發起攻擊。”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傾向於認為火雞是一種相當愚蠢的鳥,除了蹣跚而行、偶爾發出“咯咯”聲以及炸成金黃色美味之外,沒什麼技能。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家養火雞(Meleagris gallopavo)實際上可能非常聰明,至少在社會認知方面是這樣呢?無論是否是傳說,本·富蘭克林可能在“勇敢的鳥”方面說對了一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像許多鳥類一樣,野生火雞是群居動物。孵化後約六個月,來自同一窩的雄性會分開並形成一個兄弟姐妹群體,這個群體通常會持續一生。像任何其他兄弟姐妹群體一樣,它們彼此非常忠誠,對外人極其排斥。而且,像大多數群居動物群體一樣,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都存在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如果一隻外來火雞誤入森林的錯誤區域,隨之而來的戰鬥將不會好看。羽毛會亂飛,喙會啄擊。然而,在這樣的火雞衝突中可能遭受的任何傷害通常都不是特別危險或危及生命的。但家養火雞的情況就不同了。雖然它們也表現出彼此之間的攻擊性行為,但啄擊造成的傷害要嚴重得多,可能導致死亡或需要對鳥類進行早期安樂死。

瑞士科學家 Buchwalder 博士和 Huber-Eicher 博士寫道:“假設個體識別能夠建立穩定的等級制度,有人認為,大型雞群不斷嘗試建立統治地位,導致高水平的攻擊性。”問題是,家養火雞生活在如此龐大的雞群中,以至於識別雞群中的每個成員以及區分雞群成員和外來者的神經計算和記憶需求可能太高,導致失敗。事實上,家養火雞的生活雞群比它們的野生祖先(群體最多包含 20 只個體)要大得多,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否能夠區分群體內成員和群體外成員。Buchwalder 和 Huber-Eicher 推斷,如果家養火雞優先將攻擊性行為指向不同雞群或社會群體的成員,那麼它們可能確實能夠區分個體。

從育種者那裡購買了 32 只六週大的小火雞,並隨機分成四組,每組八隻,每組都有自己的圍欄。圍欄的佈置方式使得不同組之間無法看到彼此。七週後,當火雞 13 周大時,從兩個不同組中隨機選擇的四隻雄性火雞被放入稍大的實驗圍欄中一個小時。這意味著每次試驗包括八隻雄性火雞:一組四隻,另一組四隻。每組與每個附加組進行了一小時的試驗,每組進行三次試驗,總共進行六次試驗,試驗持續了三天。整個圍欄都被錄影,研究人員收集了每隻個體之間攻擊性互動(打鬥、攻擊性啄擊和奔跑跳躍)的數量和持續時間的資料。

在所有六次試驗中,共觀察到 61 次全面的打鬥。其中 56 次打鬥發生在非群體成員之間,只有 5 次打鬥發生在群體成員之間。此外,在非群體成員之間觀察到 157 次攻擊性啄擊(未升級為打鬥),而在同一群體成員之間僅觀察到 15 次啄擊。同樣,在非群體成員之間觀察到 58 次跳躍,而在同一群體成員之間僅觀察到 13 次跳躍。這些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雖然很明顯,13 周大的家養火雞能夠區分群體內成員和群體外成員,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否在個體基礎上識別其他成員,或者是否存在群體成員共有的其他特徵,這些特徵更普遍地提供關於群體成員身份的資訊。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來區分這些可能性。此外,該實驗僅使用了四隻雄性的群體。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加,檢測陌生火雞的能力可能會下降,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闡明這個問題。

誰會在意家養火雞的社會認知?好吧,火雞養殖戶應該在意。火雞之間的打鬥不僅有可能嚴重降低它們短暫生命期間的生活質量(如果您好奇,是 16 周),而且還會給火雞產業造成經濟損失。因此,為了確保火雞的相對幸福,火雞養殖戶最好將雞群彼此隔離,至少在它們長得足夠肥胖可以被屠宰並在全國各地的感恩節餐桌上食用之前是這樣。

所以,明晚,當您切開金黃色的烤火雞時,請花點時間欣賞這些美味鳥類的複雜社會認知能力。家養火雞不僅僅是與土豆泥和蔓越莓醬搭配得很好:它們可以區分群體成員和陌生火雞。這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人類嬰兒在19 周大之前還不能可靠地區分不熟悉的人臉!

Buchwalder, T. (2003)。關於家養火雞(Meleagris gallopavo)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攻擊性互動的簡短報告。《應用動物行為學雜誌》84 (1), 75-80 doi:10.1016/S0168-1591(03)00149-7

火雞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柱狀圖轉載自Buchwalder 和 Huber-Eicher (2003)

關於作者 Jason G. Goldman 是發展心理學博士生四年級,就讀於南加州大學。他的研究重點是心智的進化和結構,以及不同的早期經歷如何影響先天知識系統。為了研究這些問題,他對三類人群進行了研究:成年人、非人類成年動物和非人類幼年動物。對每類人群的研究都允許提出關於認知進化和發展的獨特問題。他還是ResearchBlogging.org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編輯,並且是網路上最佳科學寫作年度選集《開放實驗室》2010 年版的編輯。他撰寫了深思熟慮的動物部落格,並且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他:@jgold85

此處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