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神經科學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意識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謎團。由於經驗的品質似乎無法還原為物理引數,1 一個受到關注的假設是,意識是基本的且在空間上不受約束的,大腦對應於其內容的解離或定位。2乍一看,簡單的觀察似乎與這個假設相矛盾:正如神經科學家薩姆·哈里斯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正常運作的大腦對應於認知的侷限,
……人們會期望大多數形式的大腦損傷會揭示出非凡的科學、藝術和精神洞見……幾次錘擊或一顆位置合適的子彈應該使一個即使是最淺薄的智力的人變成一個精神天才。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嗎?
哈里斯的反問暗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即大多數形式的大腦功能障礙與認知缺陷相關。然而,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可能是:某些形式的障礙是否與意識或認知能力的增強相關?畢竟,即使在一群白天鵝中只能確切地辨認出一隻黑天鵝,我們關於天鵝的起源和本質的理論也必須能夠解釋那些黑色的個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證明,醫學文獻中有可靠的報告,表明頭部中彈、中風、腦震盪、腦膜炎,甚至痴呆症的進展會導致認知和藝術技能的擴充套件。3 因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哈里斯的反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知何故,這確實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許多與看似無意識相關的大腦功能障礙現在已知伴隨著更豐富的內心生活。例如,全世界青少年玩的危險的“窒息遊戲”4 試圖透過部分絞殺和昏厥來誘導豐富的自我超越感。5 整體呼吸療法的心理治療技術6 也使用過度換氣引起的昏厥來實現所謂的意識擴充套件。7 甚至飛行員經歷“G力引起的意識喪失”(G-LOC)——血液被擠出大腦——也會報告“難忘的夢”。8
例如,心臟驟停引起的全身生理壓力——嚴重損害大腦功能——有時會伴有“瀕死體驗”(NDE)的報告。9 據報道,瀕死體驗包含改變人生的洞見、情感和內在意象,比普通體驗豐富得多,10 儘管大腦的運作能力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大腦功能障礙和看似意識擴充套件之間的這種相關模式出乎意料地廣泛。例如,在所謂的“通靈寫作”練習中,一位據稱的靈媒進入恍惚狀態,並寫下據稱來自超驗來源的資訊。一項詳細的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與常規的非恍惚寫作相比,經驗豐富的靈媒在關鍵的大腦區域(如額葉和海馬體)的活動明顯減少。11 儘管如此,恍惚狀態下寫的文字在複雜性衡量標準中得分始終高於非恍惚狀態下產生的材料。
更令人感興趣的是,眾所周知,迷幻物質會誘發強大的自我超越體驗。12 人們曾認為它們是透過刺激大腦的某些部分來實現的。然而,最近的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迷幻物質的作用大多相反。13 此外,“這種(大腦活動)減少的幅度預測了主觀效應的強度。”14 換句話說,大腦的活動越少,迷幻體驗就越強烈。
如果這種模式是一致的,我們應該期望某些型別的物理大腦損傷也會導致自我超越的體驗。事實上,已經有相關報道。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對一百多名越南戰爭退伍軍人的CT掃描顯示,額葉和頂葉的損傷增加了“神秘體驗”的可能性。15 在一項早期研究中,在進行腦部腫瘤切除手術之前和之後對患者進行了評估,手術對周圍組織造成了附帶損害。據報道,手術後“自我超越感”的統計顯著增加。16
顯然,存在一種廣泛且一致的模式,將大腦功能障礙與——用哈里斯的話說——“非凡的科學、藝術和精神洞見”聯絡起來。這隻發生在少數情況下並不奇怪:影響記憶通路、元認知、語言中心或任何其他對回憶或報告內在生活至關重要的認知功能的損害會抹去這些洞見的跡象。一個處於植物狀態的人可能正在經歷難以形容的豐富內心體驗,而我們卻毫不知情。證據必然被限制在觸發自我超越的大腦功能障礙不足與使自我超越無法向自己或他人報告的障礙之間的一個狹窄視窗內。
可以想象,大腦功能障礙可能會不成比例地影響抑制性神經過程,從而產生或使與自我超越相關的其他神經過程進入意識。然而,如果經驗是由大腦活動構成、產生或至少完全調節的,那麼經驗豐富程度的增加必須伴隨著與經驗的神經相關性相關的代謝增加。17 任何其他替代方案都會在資訊方面將經驗與活體大腦的運作脫鉤。因此,很難看出部分絞殺、過度換氣、G-LOC、心臟驟停等——這些會減少整個大腦的氧氣供應——如何在保持足夠的氧氣供應以刺激經驗的神經相關性增加的同時,選擇性地影響抑制性神經過程。
或者,人們可以推測自我超越的體驗只發生在正常大腦功能恢復後。然而,這無法解釋提到的幾個案例。例如,在迷幻狀態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同時監測受試者降低的大腦活動水平時收集了自我超越的主觀報告。通靈寫作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也是如此。最後,在後天性學者症的案例中,學者的技能通常與大腦中物理損傷的同時存在。
可以想象,個別的自我超越案例可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解釋,與其他案例無關,並且這裡提出的總體模式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手段。然而,所有這裡提到的案例,除了與大腦功能障礙相關外,還具有驚人一致的主觀報告。請考慮以下兩段話
段落 1
我當然沒有感到任何方式的減少或變小。相反,我從未如此巨大、如此強大或如此包羅永珍。……[我]感到比我的肉體存在更偉大、更強烈和更廣闊。18
段落 2
我對身體界限的感知不再侷限於我的皮膚與空氣接觸的地方。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從瓶子裡解放出來的精靈。我的精神能量似乎像一條巨大的鯨魚滑過一片寂靜的欣快海洋。19
段落 1 是全身生理壓力引起的瀕死體驗的受試者報告的,而段落 2 是中風的受試者報告的。
這種相似之處表明,正常的大腦功能對應於意識內容的解離或定位,並且某些形式的大腦功能障礙會減少這種解離或定位,從而導致意識擴充套件和自我超越。這個假設對神經科學和神經哲學的意義深遠。
本文基於發表在《認知與神經倫理學雜誌》第4卷第3期第33-42頁上的論文“自我超越與大腦功能障礙相關”。
註釋
1.查爾默斯(2003)。
2.卡斯特魯普(2015),第10-36頁,沙尼(2015),以及長澤和瓦格爾(即將出版)。
3.萊斯戈等人(2005)、特雷弗特(2006)、特雷弗特(2009),第1354頁、皮奧爾(2013)、米勒等人(1998)和米勒等人(2000)。
4.麥克納布(2009)。
5.尼爾(2008),310-315頁。
6.萊因懷恩和威廉姆斯(2007)。
7.泰勒(1994)。
8.惠納裡和惠納裡(1990)。
9.範洛梅爾(2001)。
10.凱利等人(2009),367-421頁。
11.佩雷斯(2012)。
12.斯特拉斯曼(2001)、格里菲斯等人(2006)和斯特拉斯曼等人(2008)。
13.卡哈特-哈里斯等人(2012)、帕爾哈諾-豐特斯等人(2015)和卡哈特-哈里斯等人(2016)。
14.卡哈特-哈里斯等人(2012),2138頁。
15.克里斯托福裡(2016)。
16.烏爾傑西等人(2010)。
17.卡斯特魯普(2016)。
18.穆爾賈尼(2012),69頁。
19.泰勒(2009),67頁。
參考文獻
卡哈特-哈里斯,R. L. 等人。2012。“透過使用賽洛西賓的fMRI研究確定的迷幻狀態的神經相關性”。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9 (6): 2138-2143。
卡哈特-哈里斯,R. L. 等人。2016。“透過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揭示的LSD體驗的神經相關性”。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早期版),doi: 10.1073/pnas.1518377113。
查爾默斯,D. 2003。“意識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載於:S. Stich & F. Warfield(編)。布萊克維爾心智哲學指南。馬爾登,馬薩諸塞州:布萊克維爾。
克里斯托福裡,I. 等人。2016。“神秘體驗的神經相關性”。神經心理學 80: 212-220。
格里菲斯,R. R. 等人。2006。“賽洛西賓可以引發具有實質性和持續個人意義及精神意義的神秘型體驗”。精神藥理學 187: 268-283。
卡斯特魯普,B. 2015。超越的短暫一瞥:關於形而上學、神經科學、自由意志、懷疑主義和文化的批判性文章。英國溫徹斯特:Iff Books。
卡斯特魯普,B. 2016。“迷幻狀態的神經影像學如何告訴我們身心問題”。認知與神經倫理學雜誌 4 (2): 1-9。
凱利,E. F. 等人。2009。不可簡化的心智:邁向 21 世紀的心理學。馬里蘭州蘭納姆:羅曼和利特菲爾德。
萊斯戈,M. 等人。2005。“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出現強迫性的、多產的藝術輸出”。神經學 64: 397-398。
麥克納布,A. J. 等人。2009。“窒息遊戲或‘窒息遊戲’:一種潛在的致命風險行為”。傷害預防 14: 45-49。
米勒,B. 等人。1998。“額顳葉痴呆中藝術天賦的出現”。神經學 51: 978-982。
米勒,B. 等人。2000。“額顳葉痴呆中音樂和視覺能力的函式相關性”。英國精神病學雜誌 176: 458-463。
穆爾賈尼,A. 2012。垂死而生:我從癌症、瀕死到真正康復的旅程。加利福尼亞州卡爾斯巴德:Hay House。
長澤,Y. 和瓦格爾,K. 即將出版。“泛心論和優先宇宙泛心論”。載於:Brüntrup, G. 和 Jaskolla, L.(編)。泛心論。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尼爾,R.M. 2008。《成癮之路:以及我們生來就知道的其他麻煩》。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AuthorHouse 出版社。
帕利亞諾-豐特斯,F. 等人。2015。“死藤水誘導的迷幻狀態調節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和連線性。”《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10 (2): e0118143。
佩雷斯,J. 等人。2012。“恍惚狀態下的神經影像:對分離研究的貢獻。”《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7 (11): e49360。
皮奧爾,A. 2013。“內在的天才。”《大眾科學》三月刊:46-53。
萊恩懷恩,J.P. 和威廉姆斯,O.J. 2007。“整體呼吸法:一種延長的、自願的過度換氣程式作為心理治療輔助手段的潛在作用。”《替代和補充醫學雜誌》13 (7): 771-776。
沙尼,I. 2015。“宇宙心理學:一種體驗形而上學的整體方法。”《哲學論文》,44 (3): 389-437。
斯特拉斯曼,R. 2001。《DMT:精神分子》。佛蒙特州羅切斯特:公園街出版社。
斯特拉斯曼,R. 等人。2008。《通往外太空的內在之路》。佛蒙特州羅切斯特:公園街出版社。
泰勒,K. 1994。《呼吸體驗:非尋常意識狀態下的探索和療愈》。加利福尼亞州聖克魯斯:漢福德·米德出版社。
泰勒,J.B. 2009。《我的中風洞察:一位腦科學家的個人旅程》。紐約州紐約市:維京出版社。
特雷弗特,D. 2006。《非凡的人:理解學者綜合症》。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iUniverse, Inc.
特雷弗特,D. 2009。“學者綜合症:一種非凡的狀況。概要:過去、現在、未來。”《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364 (1522): 1351-1357。
烏爾傑西,C. 等人。2010。“精神大腦:選擇性皮質損傷調節人類的自我超越。”《神經元》65: 309-319。
範·洛梅爾,P. 等人。2001。“心臟驟停倖存者的瀕死體驗:荷蘭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柳葉刀》358 (9298): 2039-2045。
惠納裡,J. 和惠納裡,A. 1990。“加速度誘導的意識喪失:對 500 個事件的回顧。”《神經病學檔案》47 (7): 76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