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的聲音是快速變化的社會傳播格局的一部分。科學家們積極參與 Twitter 辯論、部落格和播客,出現在電視上,接受報紙和廣播採訪,進行 TED 演講,擁有自己的 YouTube 頻道……科學已經滲透到許多領域。由於這種參與能夠教育和影響很多人,這種公眾宣傳至關重要。
但沒有人真正知道它有多重要。
“影響力”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關注,但大學和資助機構總是未能充分定義其含義。通常情況下,影響力意味著在《科學》或《自然》等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雖然來自學術同行的讚揚很好,但這並不是對影響力的全面理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為什麼你不做真正的科學?
由於這種對影響力有限的定義,公共平臺參與通常毫無意義,有時甚至對學術生涯有害。它們可能被視為浪費時間,是妨礙進行真正的科學的事情。
然而,一些科學家堅持作為社會正義戰士,促進所有人獲取資訊。科學為了每個人,而不僅僅是為了科學家。
這對學者來說並非自然而然。科學家沒有被教導要用簡單的語言進行交流。最重要的是,科學標榜自己是智力表達、探究和辯論的空間。但實踐中的科學往往是公式化和批判性的。科學家被教導要尋找論點中的問題,而不是讚揚它們。
審稿人3號綜合徵
例如,重要的科學過程同行評審常常變成同行攻擊。令人恐懼的匿名“審稿人3號”因其刁難和人身攻擊而非僅僅針對內容而受到廣泛嘲笑。雖然包裹在科學術語中,但審稿可能會退化為校園式的欺凌;你的方法很笨,所以你也很笨。
這促使人們呼籲實行開放的同行評審流程,即署名審稿人。開放評審也讓那些花費數小時無償工作來幫助完善論文的科學家獲得認可,但這種透明度也有助於保持科學家的文明禮貌。
一種將過度批判同儕視為常態的文化對於想要走出學術界進行科普的科學家來說是一個問題。科學家在學術出版物中寫的內容通常是為科學界準備的,充滿了細微差別和精確的語言。相反,科學家在公共論壇上說和寫的內容是為外行受眾準備的,幾乎總是會失去細微之處,但會獲得影響力和社會相關性。這使得在公共論壇上發表的言論特別容易受到攻擊。
科學家作為科學警察
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複雜的境地。一方面,科學家是專業人士,希望保持該行業的聲譽。我們希望確保科學家傳達的思想是準確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審查科學家在公共場合的簡化或創造性言論,我們可能會扼殺重要的溝通和辯論。
學術文章通常需要數年才能打磨成同事和編輯都認為值得發表的東西。媒體採訪可能只需要幾分鐘,而且通常是即興嘗試在現場傳達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如果你把這兩種型別的交流放在一起,“真正的”科學很可能會碾壓大眾科學。這就像拿著筆去槍戰。而且,對於在流行媒體上閱讀彼此評論的科學家來說,可能很難記住,對科學的非正式討論不應該,也不能與正式討論站在同等地位。
科學家必須小心,不要以使批判性討論變得不可能,並阻止傳播的方式來約束其他科學家。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我們能夠產生真正的影響,並繼續使科學易於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