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差距:解釋人們為何會保持非理性恐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許多精彩的書籍都在批判公眾對風險看似非理性的認知。塞斯·姆努金的《恐慌病毒》是最新的一本,它建立在邁克爾·斯佩克特的《否認主義》和克里斯·穆尼的《非科學的美國》的基礎之上。儘管每本書都很出色,但不幸的是,它們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描述的不是我們的感受,而是原因。為什麼有些人過度害怕疫苗、氟化物、手機輻射,或所有其他被科學認為並不那麼危險的現代“妖怪”?為什麼我們反而不那麼害怕氣候變化、肥胖或耐抗生素細菌,或科學界已經確定為巨大且迫在眉睫的威脅的其他危險?

這些書籍明智地觀察到,當我們比證據顯示的更害怕,或者當證據尖叫“當心”時,我們又不夠害怕時,所造成的危險。但是,要減輕這些危險並彌合這種差距,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觀察和哀嘆我們的恐懼與事實不符。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會犯這些錯誤,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誤解。如果我們想弄清楚如何降低我稱之為(在《風險到底有多大?為什麼我們的恐懼並不總是與事實相符》中)的認知差距的風險,我們需要了解風險認知的根源。

每位作者都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都未能成功。他們理所當然地將責任歸咎於媒體、政府和科學界糟糕的風險溝通,甚至還認識到了一些認知偏差。儘管這一切都是準確的,但有助於解釋風險認知心理學的證據體系要豐富得多,並且為 *為什麼* 我們的恐懼常常似乎與事實不符提供了更詳細的解釋。以下是關於對疫苗恐懼的一些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重要的是,風險認知不是,也永遠不可能完全理性。風險可以被衡量、研究和以事實描述,但是,無論這些事實說什麼,我們對這些事實的 *認知* 本質上都是主觀的。我們會潛意識地運用心理和本能的過濾器,這有助於我們在掌握所有事實之前快速確定該資訊是否可能暗示危險,從而形成關於如何保持安全的關鍵的第一判斷,我們在此基礎上解釋之後的一切。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 韋克菲爾德是否被揭穿無關緊要。很難解除那些代表我們對如何保護自己的第一評估的神經連線。該系統根植於大腦“恐懼”系統的結構和化學物質中。我們天生就以事實 *和* 感覺的 *混合* 來應對風險。

然後是心理學領域四十年的研究,揭示了一組常見的、情感/情緒的特徵,這些特徵使某些風險感覺比其他風險更可怕,儘管事實並非如此。有幾個特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過度害怕疫苗;

*

不確定性。當我們不確定時,例如有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我們會抓住任何可以回答我們問題的東西,因為這種 *知道感* 會給我們一種令人安心的控制感。控制對於任何害怕、擔憂、不確定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

信任。當權威機構忽視我們的恐懼時,我們對權威機構的信任度就會下降,而我們對權威機構的抵制就會上升。自閉症孩子的父母被當權者所否定。被本應保護他們及其孩子安全的政府所否定。被醫生所否定。被科學所否定。父母們被指責為不理智、情緒化、無知。這嚴重損害了信任,當信任度下降時,對不信任的機構的事實資訊的抵制就會增加。

*

選擇。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風險比我們選擇自己承擔的風險更令人恐懼。對於許多反對者來說,接種疫苗感覺是強制性的,儘管存在選擇退出的權利。正如反對疫苗接種的芭芭拉·洛伊·費舍爾所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戰鬥將決定美國健康和自由的未來。”*自由?疫苗接種成為茶黨的問題?*是的,因為選擇的心理重要性。

*

人為或自然。疫苗是人為製造的(當然,它們只是天然物質的製成品),人為造成的風險比自然造成的風險更令我們恐懼。在最近一部關於疫苗接種的紀錄片中,一位母親說,她不太害怕孩子患上麻疹,“……因為它很自然。”

*

風險與收益。隨著人們對疫苗幾乎消除的疾病(即疫苗的益處)的恐懼下降,對疫苗的恐懼就會上升。但是,在疫苗接種率如此之低,以至於麻疹和百日咳捲土重來的地方,對這些疾病的恐懼正在上升,並反擊那些選擇不接種疫苗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什麼相同的風險會導致不同的認知,這不僅基於事實,還基於我們對風險和收益以及權衡的感受。

這不僅僅是危言聳聽的媒體或政府糟糕的風險溝通或學校糟糕的科學教育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有時對疫苗或任何風險的恐懼與事實不符的真正原因,是幫助我們生存的原始情緒/本能心理。考慮到這種必然性的力量,我們對風險的認知,在這些本能的指導下,如此堅定,並且如此強烈地抵制理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儘管這種心理學很強大,並且作為人類的一部分深深根植於我們體內,但將其描述為正確或錯誤、理性或非理性,都忽略(或傲慢地否認)了人類感知和應對危險的複雜、不完美的情感方式的必然現實。稱那些這樣做的人愚蠢是愚蠢的。相反,我們需要接受我們將永遠面臨認知差距的風險。它只是我們的一部分。與其哀嘆它,並天真地追求完美理性,試圖與之抗爭,不如我們需要利用我們從風險認知中學到的知識來管理我們誤解的風險,透過政策、法規、激勵措施、溝通和教育活動,來幫助我們應對這種危險,就像我們已經應對許多其他身體威脅一樣。如果我們想更好地正確認識風險,我們必須超越觀察到我們對風險的理解有誤,並利用我們對原因的瞭解。

一些有趣的閱讀

* 關於恐懼的神經科學,《情感大腦》,約瑟夫·勒杜

* 關於我們認知的內在情感性質,《笛卡爾的錯誤》,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 有關使某些風險感覺比其他風險更可怕的“恐懼因素”的更多資訊,請參見《風險到底有多大?》第三章,可在http://www.dropeik.com/how_excerpt.html免費獲取。

 

關於作者戴維·羅佩克是哈佛大學推廣學院的講師,也是《風險到底有多大?為什麼我們的恐懼並不總是與事實相符》的作者。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David Ropeik is an Instructor at the 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and author of 'How Risky Is It, Really? Why Our Fears Don't Always Match the Facts'.

More by David Ropei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