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的(線性)時間

我即將年滿50歲,這個時間節點或許觸發了我去嘗試理解人類生命在最大可能的背景——宇宙時間——下的意義的衝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即將年滿50歲,這個時間節點或許觸發了我去嘗試理解人類生命在最大可能的背景——宇宙時間——下的意義的衝動。

物理學家研究物理時間。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對時間的體驗。但我們很少將兩者明確地結合起來,並嘗試直接線上性宇宙時間本身的科學背景下理解人類意識。

線性時間現在似乎不那麼性感。“活在當下”和“超越時間”似乎在文化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崇敬。但科學的線性時間並非平淡無奇;線性時間充滿了宏偉和奇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是透過線性的、歷史的時間,世界才能改變,而隨著改變,可以帶來成長、進步、階段、故事和可能性。物理學家李·斯莫林寫道,人類組織的每一個特徵都是可以協商的,並且可以透過發明新的做事方式來改進,無論是透過達爾文進化還是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化。斯莫林寫道,要用“對人類能動性不斷擴充套件的領域的真正充滿希望的觀點,在一個擁有開放未來的宇宙中”,來取代“對超越到一個永恆的、絕對完美的虛假希望”。

時間為我們帶來希望和絕望,它既創造又毀滅,它無助地帶著我們前進,但它也是我們可以將可能變為現實的舞臺。

當然,線性時間並非全是好事——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人類對死亡的意識可能是真正失去純真的開始。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日復一日,我們成熟又成熟,日復一日,我們腐爛又腐爛,由此產生了一個故事。”

科學的兩項發現尤其相關且令人震驚。第一個是時間不是絕對的。證據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該理論部分指出,時間相對於物體的速度和引力會變慢和變快。這有多酷?正如將要進一步討論的那樣,物質和時間相互交織的想法可以改變我們對自身在時間中的概念。

關於時間的另一個令人敬畏的科學發現是宇宙的年齡是多麼難以置信的古老,以及人類在歷史上進化得多麼晚近。如果將宇宙的年齡等同於一個日曆年,而大爆炸發生在1月1日,那麼地球上的生命直到10月2日才進化出來。智人是在12月31日晚上11:53(大約午夜前七分鐘)進化出來的,而所有有記錄的人類歷史都發生在午夜前最後的10秒!我們是生命中的暴發戶。

由於我們時間上的心理侷限性,我們無法輕易地看到、體驗或感受到進化、星系形成、山脈的緩慢形成或大陸的移動。我們沒有在自然的時間尺度上體驗時間。我們難以輕易地在自身時間尺度以外的時間尺度上體驗時間,這是許多可預防的環境破壞的根源,並且可能使人類自身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

存在一種假設,即一分鐘就是一分鐘,但這從物理學的角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人類對時間的體驗來看都不是真的。對時間的體驗與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都密不可分。注意力、情感、記憶、情緒、夢境和物質可以減慢或加快對時間的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會“加速”,並且老年人通常比兒童感覺時間過得更快。在一項3分鐘持續時間估計測試中,60至70歲的老年人平均高估持續時間40秒。

正如物質和能量形成連續統一體一樣,時間只能在與某物聯絡時才能被完全理解。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時間本身是由物理宇宙不斷增加的熵產生的。時間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是一個科學假設,可能是可以證偽的,但這個假設與我們目前對時間的瞭解是一致的。

因此,時間可以被設想為一個時間/物質連續統一體,而不僅僅是一些獨立的、中性的絕對時刻的框架,物質在其中運動。時間不像一個底層的海洋,物質的波浪在其上前進。時間是波浪本身的一部分。

如果物質和時間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正如布賴恩·斯威姆所說,宇宙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故事。

如果被視為時間/物質連續統一體,那麼時間也有一個故事。而這在宇宙歷史中絕非尋常的時間。在這個時代,至少在宇宙的一個小角落裡,存在著心智,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物質形式,它可以以新的層面與時間互動,形成一個心智/時間連續統一體,具有驚人的湧現體驗性自然屬性。

在一篇優美的文章中,查爾斯·範多倫寫道:“對於萬古而言,時間不是衡量標準,而是人類的日子、年份和生命的形態。每一個都是一個弧線,用美麗的詞語來命名它的各個部分:早晨、中午和夜晚;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童年、成熟和老年……人類生命的各個部分不是時間性的;它們無法用時鐘和手錶來衡量。它們是活動和力量,是不同種類的要做和成為的事情……混合在一起,它們使生命變得可愛;受到約束或要求,時間本身就變成了一座監獄。”

我們的心智可能只佔據宇宙中很小的空間體積,但在意識的這個歷史時代,心智/時間的互動充滿了意義和可能性。現在是意識和體驗的時代。是進步和進化的時代。是你人生的時代。

圖片來源:Ebaychatter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