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的樂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量子糾纏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支柱,值得我們反思它是如何經過漫長時間才出現的。最初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種富有洞察力但模糊的見解,它沉寂了幾十年,才成為實驗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並日益成為現代技術的一部分。

愛因斯坦最令人難忘的兩句話完美地捕捉了量子力學的怪異之處。“我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來玩弄宇宙”表達了他不相信量子物理學中的隨機性是真實的,並且不受任何因果解釋的影響。“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指的是量子物理學似乎允許影響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傳播。當然,這讓愛因斯坦感到不安,他的相對論禁止任何這樣的超光速傳播。

這些論點是定性的。它們針對的是量子理論所提供的世界觀,而不是其預測能力。尼爾斯·玻爾通常被視為量子物理學的守護神,他捍衛量子物理學免受愛因斯坦的反覆攻擊。人們通常認為他是這場智慧之戰的最終贏家。然而,玻爾的寫作晦澀難懂。他曾說過“永遠不要比你能夠思考的更清楚地表達自己”,這是他一直堅持的座右銘。他的論點,就像愛因斯坦的論點一樣,是定性的,幾乎是高度哲學的。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雖然在歷史上很重要,但無法透過實驗解決——而實驗是檢驗物理學中任何理論思想有效性的最終評判標準。幾十年來,這種現象幾乎被人們忽視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出現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一切都隨著約翰·貝爾而改變。1964年,他理解了如何將關於“擲骰子”和“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抱怨轉化為一個簡單的涉及對兩個粒子進行測量的 不等式。在上帝不擲骰子且不存在幽靈般作用的世界中,該不等式成立。如果兩個粒子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那麼如果我們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屬性,我們就會立即知道另一個粒子的相同屬性——無論這些粒子彼此相距多遠,該不等式都會被違反。這種粒子行為像孿生兄弟的狀態被稱為糾纏,這個術語由埃爾溫·薛定諤引入。

即使是貝爾的工作也花了數年才獲得認可。他的不等式在 1972 年首先由斯圖爾特·弗裡德曼和約翰·克勞瑟使用成對的糾纏光子進行了測試。十年後,阿蘭·阿斯佩及其團隊進行了更廣泛的測試,消除了人們對該效應可能是一種實驗偽像的疑慮。這些實驗是《大眾科學》的工作人員現在在其有趣的影片中戲劇化呈現的。

逐漸地,物理學家表明量子糾纏不僅怪異,而且有用。它是資訊處理協議的資源,例如隱形傳輸、密集編碼和量子計算。可悲的是,貝爾沒有活到見證最近對糾纏的興趣爆發的時刻。

小粒子的世界絕對是怪異的,但令我們物理學家興奮的是,這種怪異也開始蔓延到日常的大事物世界。量子革命才剛剛開始。

另請參閱

- 大衛·凱澤 - 嬉皮士如何拯救物理學:科學、反文化和量子復興[摘錄]

- 喬治·穆瑟 - 喬治和約翰的量子糾纏精彩冒險 [影片]

Vlatko Vedral is in an entangled state of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quantum physics has been a novel way of quantifying entanglement and applying it to macroscopic physical systems. Besides physics, his favorite activity is spending time with his three children, playing his Yamaha electric guitar with the Marshall amp turned up to 11, and riding jet skis in Southeast Asia.

More by Vlatko Vedr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