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瑞波西汀:科學界的“黑人問號”時刻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界偶爾會出現真正的“黑人問號”時刻。當你坐在那裡,被一項新發現震驚,茫然地思考著……“好吧,現在怎麼辦?”

對於精神病學和行為藥理學來說,其中一個時刻發生在幾周前,當時《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薈萃分析(Eyding et al., 2010)。該薈萃分析表明,抗抑鬱藥瑞波西汀(由輝瑞公司在歐洲銷售,但在美國未銷售,商品名為 Edronax、Norebox、Prolift、Solvex、Davedax 或 Vestra)不起作用。它不僅不起作用,而且是真的不起作用,並且事實證明,輝瑞公司沒有公佈其 74% 患者的推測性抗抑鬱藥資料。有些人報道稱,該研究發現瑞波西汀甚至“可能有害”,但這不太正確。該研究的發現是,瑞波西汀產生的副作用更多(記錄為“不良事件”),而不是安慰劑(正如可能預期的那樣),但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雖然目前市場上許多抗抑鬱藥效果不佳,但大多數對大約 60% 的患者有效;事實證明,瑞波西汀甚至比這更糟糕。

事實證明,發表偏倚非常猖獗。輝瑞和靈北這兩家公司進行的研究,沒有公佈大量資料,特別是顯示無效和不幸的副作用的資料。有點不正當,是吧。但糟糕的科學終將暴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瑞波西汀的銷量從未與西酞普蘭和氟西汀等更傳統的抗抑鬱藥的銷量相提並論,但這項研究仍然給目前可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藥物療法帶來了重大障礙。西酞普蘭和氟西汀等藥物主要靶向神經遞質血清素,而瑞波西汀則靶向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因此,當瑞波西汀等藥物上市時,人們希望不同的化學重點可能會被證明更有效,或改變通常與抗抑鬱藥相關的副作用特徵。但顯然副作用變得更糟,而且事實證明,瑞波西汀對患者來說並沒有那麼有效。

這對研究抑鬱症的科學家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時刻。為什麼?因為瑞波西汀在我們的動物模型中效果非常好。它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抗抑鬱藥。它在強迫游泳試驗和尾部懸吊試驗等測試中產生急性效應(這些試驗使用掙扎的變化作為抗抑鬱藥療效的衡量標準)。它在海馬體中產生神經發生,這被認為與抗抑鬱作用有關。當行為藥理學家在比較舊的抗抑鬱藥和新的抗抑鬱藥時,瑞波西汀經常被用作陽性對照,一種已知在選擇的行為測試中具有效果的藥物。

但它對患者不起作用。而患者才是重要的。現在,科學家們陷入了一個難題:哪裡出了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抗抑鬱藥不起作用的問題,而是我們用來研究抑鬱症的測試的問題。它們真的有多有效?我們實際上是在模擬正確的東西嗎?尾部懸吊試驗和強迫游泳試驗是否真的能檢測到抗抑鬱活性?如果它們沒有檢測到抗抑鬱活性,那麼它們實際上在做什麼?這對抑鬱症的神經化學理論和神經發生理論意味著什麼?瑞波西汀影響兩者,但仍然沒有臨床效果。這是否意味著這兩種理論都是錯誤的?還是意味著它們是不完整的?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我們可能需要新的模型來研究抑鬱症,或者我們可能需要簡單地重新定義和重新審視我們已有的模型。但關於瑞波西汀的最新發現提出了比關於製藥公司、科學行為和患者療效更多的問題。它們提出了關於我們研究抑鬱症的方式以及我們需要衡量什麼才能提出患者需要的療法的問題。這使得研究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背後的可能機制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以瞭解它們如何運作以及我們需要檢測哪些行為和變化,從而獲得新的見解,以更成功、更少……瑞波西汀的方式來對抗抑鬱症。

參考文獻

Eyding et al. “瑞波西汀治療急性重度抑鬱症:已發表和未發表的安慰劑和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英國醫學雜誌,2010; 341:c4737。DOI: 10.1136/bmj.c4737

Kobayashi et al. “抗抑鬱藥對小鼠前額葉皮層神經化學反應及其在焦慮樣和抑鬱樣行為臨床前模型中的療效:一項比較和相關性研究。”精神藥理學,2008; 197(4):567-80。DOI: 10.1007/s00213-008-1070-6

Sacchetti et al. “瑞波西汀對大鼠腦內細胞外去甲腎上腺素和其他單胺的急性和慢性影響的研究。”英國藥理學雜誌,1999; 128(6):1332-8。DOI: 10.1038/sj.bjp.0702926

Dziedzicka-Wasylewska et al. “缺乏去甲腎上腺素轉運蛋白的小鼠對抗抑鬱藥的影響。”神經精神藥理學,2006; 31(11):2424-32。DOI: 10.1038/sj.npp.1301064

Malberg et al. “慢性抗抑鬱治療增加成年大鼠海馬體的神經發生。”神經科學雜誌,2000; 20(24):9104-9110。PMID: 1112498

關於作者:SciCurious 擁有生理學博士學位、哲學文學學士學位和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她目前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她的專業興趣是神經生理學,特別是神經遞質系統的相互作用。她的作品曾發表在ScienceBlogs、《衛報》和《紐約時報》上,並且她的作品曾兩次收錄在《開放實驗室:最佳科學部落格》中。她的部落格是 神經質生理學(也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