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味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5歲,在雷雨過後蹣跚地跟在父母身後。他們指著天空:“有彩虹!” 我看不到。我的哥哥抓住我的頭說:“看,凱莉。就在那裡。” 我還是看不到。我聞到了汽車尾氣、紫羅蘭、覆蓋物和泥土的味道。

我17歲,和一個男孩坐在車裡,他開得很慢。這個社群有人剛割過草。當大滴雨點開始打在我的胳膊上時,我搖下了車窗。空氣中瀰漫著西瓜、氯氣、香菸和泥土的味道。

我27歲,要結婚了。天啊,真熱。大家都來了,我們的禮服都沾上了汗漬,但沒人介意,因為我們很開心,而且喝了很多酒。祝酒詞說得太長了一分鐘,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我們的第一支舞聞起來像私釀酒、汗水、羅勒和泥土的味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的嗅覺科學家查爾斯·維索基說:“如果在嗅覺與大腦中的記憶和情感中心之間繪製一張路線圖,它們之間就會有一條州際高速公路。”

我們的鼻子包含數以百計的感受器,以及數百萬個嗅覺細胞,它們可以識別我們吸入的分子中的微小片段。但正是我們的大腦描繪出了過去的瞬間。

維索基說,嗅覺會帶來最強烈的記憶。

他說的對;我可以回憶起一位老朋友的臉,但它模糊不清。上週的音樂會已經在我腦海中消退成了一團聲音。但是,只要聞到一股熱乎乎、黏糊糊的雨的味道,我立刻又變得傻乎乎的——我是說 14 歲——再次從屋頂迎接暴風雨。

在雨滴落到地面之前,雨只是水——幾乎沒有氣味,更不用說任何高度懷舊的氣味了。但是,當雨滴落到地面並與泥土、岩石和植物相互作用後,香味就會湧現出來。

這種氣味實際上有一個名字。這種甜美的草香被稱為petrichor,源自希臘詞“petra”,意思是石頭,和“ichor”,指的是在神靈血管中流動的精華。字面意思是:“源自石頭的精華”。

這種氣味背後的機制並不浪漫,但它令人感到安慰、樸實和自然。

維索基說:“地球正在做它應該做的事情。” “堆肥。”

溼氣激發了土壤中細菌群的活力,這些細菌開始分解富含有機物的物質,如樹葉和動物糞便。養分返回土壤,而雨水和風將數百萬細菌孢子散佈到空氣中。

當這些微生物死亡時,它們會釋放出一種帶有黴味和泥土氣味的化學物質,稱為土臭素(它也是甜菜根泥土味的原因)。

然而,每 10 個人中就有 1 個人聞不到土臭素的味道,而土臭素是petrichor的主要成分。但是在一次好的暴雨中會產生足夠多的氣味,足以充分刺激您的鼻子。

例如,在雷暴期間,閃電會產生臭氧,臭氧具有刺鼻的、漂白劑般的氣味,奇怪地像一臺執行時間過長的影印機。

在長時間乾旱之後,當第一滴雨滴落在瀝青上時,您聞到的氣味也不一定是土臭素。

在沒有太多裸露土壤的城市地區,您會聞到蛋白質口袋,其中包含微小的城市氣味分子,例如從停機坪上飄來的街頭食品、汙水、汽油和鹽的顆粒。

在乾燥時期,微小的帶有氣味的分子會自我摺疊起來。它們蜷縮在滾燙的混凝土上,等待雨水將它們展開並釋放到空氣中。

如果天氣乾燥了很長時間,氣味會更濃烈。“如果你昨天下了雨,它就已經完成了它的工作,”維索基說。分子已經被展開,細菌已經平靜下來,土臭素也已經散去。

這些細菌在各大洲生生死死。同樣的甜美雨味會喚起南美洲雨林、非洲沙漠、澳大利亞內陸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記憶。即使身處遙遠城市,遠隔重洋,我仍然可以聞到家的味道。

我28歲。我躺在北卡羅來納州卡爾博羅的床上,窗戶開著。這是一個漫長而炎熱的一天,但風開始吹動。它帶來了帶有過去氣味的分子,暗示著我尚未創造的回憶。雨就要來了。

Kelly Izlar is the editor-in-chief for Powering a Nation, a student-led project based out of UNC Chapel Hill 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issues. This summer, the project focuses on th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how we love it, how we ignore it and the intimate role it plays from the moment we're born to the moment we die. "100 Gallons" launches on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Check out 100gallons.org. Follow it on Twitter at @poweringanation.

More by Kelly Izl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