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專案:利用流行文化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在我的科普寫作中,主要是在這裡、《今日心理學》和《成為蝙蝠俠》以及《發明鋼鐵俠》等書中,我使用超級英雄作為載體來傳播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我的科普寫作中,主要是在這裡,在《今日心理學》,以及在《成為蝙蝠俠》和《發明鋼鐵俠》等書中,我使用超級英雄作為載體來傳播科學。我曾鼓勵其他科學家在諸如“從克勞德·貝爾納到蝙蝠洞以及更遠:利用蝙蝠俠作為生理學教育的引子”和“復仇者集結!利用流行文化偶像來傳播科學”等文章中採用類似的方法。

這非常令人興奮。Ronni Plovsing和Ronan Berg在2014年發表在《麻醉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以達斯·維達為案例研究,探討了慢性呼吸衰竭。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是針對成人受眾的。

自從2008年出版《成為蝙蝠俠》以來,我收到了大量的學校訪問邀請,並與整個K-12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了交流,但主要集中在六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的中學生。在做這些講座時,我試圖仔細聽取我被問到的問題以及提問者是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許多人想知道是否會有專門為10至15歲女孩設計的東西,她們有時開始逐漸遠離科學和數學。事實上,使用流行文化作為教育這個群體的工具可能比與成年人溝通更有效。檢驗這個想法是我最新著作《超級英雄專案》的起源。

《超級英雄專案》是一本以日記體寫作,專門針對女孩的混合虛構/非虛構書籍。我採用了我在《成為蝙蝠俠》和《發明鋼鐵俠》中探討的許多關於人體生理學、神經可塑性、運動訓練、武術和營養的問題,並以一種更適合年輕年齡群體的方式重新架構。我還創造了一個虛構的故事,為這本書賦予了敘事弧,這本書講述了我的主人公傑西和她的朋友們在八年級一整年的經歷。

傑西的一位老師給她的班級佈置了一項為期一年的作業,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一位超級英雄,並探討她或他的優點、缺點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傑西選擇了蝙蝠女,因為她代表了一個非常努力訓練以達到最大潛能的人。傑西覺得蝙蝠女很吸引人,因為她的人性是可接近的,並且感覺“真實”。

傑西不僅僅停留在對蝙蝠女身體能力的理論理解上,她開始學習武術、體能、營養以及真正賦能的感覺。能夠移動和做事感覺很好。蝙蝠女激發了傑西對科學的興趣,因為她想知道為了成為那個超級英雄需要的所有訓練實際上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每得到一個答案,傑西就會發現新的問題。蝙蝠級別的訓練會對她的骨骼、肌肉和大腦產生什麼影響?她應該吃多少——以及吃什麼?

要讓人們參與到與健康和健身相關的概念中,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化運動科學。相反,需要概念與客戶的經驗和興趣之間及時、相關且有趣的聯絡。許多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被科學話題嚇退,因為他們無法與資訊聯絡起來,並且因為他們害怕所涉及的工作。兩者都涉及一定程度的,如果不是恐懼,那就是不適。

流行文化無處不在,並且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據定義是令人舒適的。因此,可以利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的超級英雄等偶像來探索科學。超級英雄可以用作一個熟悉的參考框架,透過它可以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科學資訊。

在我的文章“復仇者集結!”中,我稱之為“中間地帶”概念。基本且非常簡單的想法是,像神奇女俠或鋼鐵俠這樣廣為人知的文化偶像可以橋接到相關的科學概念。底線是,無論我們欣賞、喜歡、不喜歡或對超級英雄或任何其他流行文化偶像沒有任何看法,都必須承認它們作為吸引公眾的裝置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潛力。

在學校中,希望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加強旨在鼓勵年輕女孩保持和充分探索她們早期對科學興趣的努力。這個群體尤其需要加強這樣的資訊,正如13歲的傑西所總結的那樣,“我的體內真的有一個超級英雄。”賦能這一年輕一代至關重要,在學校和更廣泛的公眾中應用這種方法來傳播科學只能有助於提高我們社會的科學素養。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越來越依賴科學、工程和技術。正如卡爾·薩根在他的傑作《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是黑暗中的蠟燭》中所指出的那樣,“……幾乎沒有人理解科學和技術。這是災難的處方……”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盡一切努力,透過培養對科學的欣賞來確保一個安全和開明的未來。它可以從家庭或學校開始,並且需要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繼續下去。如果我們能以一種有趣、引人入勝和有趣的方式來做這件事,甚至不會感覺像是做了多少工作!正如友好的鄰居物理學教授詹姆斯·卡卡利奧斯在他的優秀著作《超級英雄的物理學》中寫道,利用超級英雄進行科學可能會讓你“……太忙於享受這個超級英雄冰淇淋聖代,以至於你沒有意識到我正在偷偷地讓你同時吃掉菠菜。”

E. Paul Zehr is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and kines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in British Columbi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neural control of arm and leg movement during gait and recovery of walking after neurotrauma. His recent pop-sci books include "Becoming Batman: The Possibility of a Superhero (2008)", "Inventing Iron Man: The Possibility of a Human Machine (2011)", "Project Superhero (2014)", and "Chasing Captain America: How Advance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Will Produce a Superhuman (2018)". In 2012 he won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raigdarroch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Award for Knowledge Mobilization and in 2015 the Science Educator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Project Superhero won the 2015 Silver Medal for teen fiction from the Independent Book Sellers of North America. Paul is also a regular speaker at San Diego International Comic-Con, New York Comic-Con, and Wonder Con. He has a popular neuroscience blog "Black Belt Brain" at Psychology Today.

More by E. Paul Zeh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