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MiM12 癌症焦慮的蔓延陰影:你需要理性面對的 3 個要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癌症篩查不斷擴大到更多人群,這源於一種普遍的信念,即越多越早總是越好。隨著癌症的陰影擴大到覆蓋越來越多的人,並延長到覆蓋他們更長的生命週期,癌症焦慮也隨之蔓延開來。

巴里·克萊默希望透過幫助我們更理性地對待癌症篩查來對抗非理性的恐懼和行為。他目前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癌症預防部門的主任。十年前,克萊默為記者開設了一個年度證據訓練營,名為“媒體醫學”。

今年有 48 位來自廣播、數字和印刷媒體的記者參加的課程於上週日開始,主題是精神疾病的過度診斷。週三,克萊默探討了癌症的過度診斷,以及扭曲對癌症篩查理解的三重打擊:選擇性偏倚、長度偏倚和前置時間偏倚。以下是他如何解釋這三個關鍵概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重大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 選擇性偏倚。癌症篩查的研究往往受到 “健康志願者”效應的扭曲。許多堅持定期篩查的人也會做其他事情,使他們不太可能患上癌症或死於癌症。克萊默說,你需要堅持嚴格的隨機試驗才能找出單獨篩查的效果,“因為這樣,你就會有同樣多的有健康意識的人接受或不接受篩查。”

2. 長度偏倚。對於常見的癌症,通常沒有人知道如何在早期階段判斷它是否會危及生命。即使你活到 120 歲,許多癌症也會生長得非常緩慢,以至於永遠不會讓你生病。

不幸的是,篩查更擅長髮現那些緩慢、無威脅的癌症,而不是發現那些在篩查間隙突然出現的更具侵略性的致命癌症。正如克萊默所說,“我們正在‘治癒’那些根本不需要治癒的人。”

3. 前置時間偏倚。考慮生存率而不是死亡率資料會將人們引入歧途。在篩查中,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大多數醫生也會落入這個陷阱。克萊默帶領我們進行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解釋這個概念。想象一種假設的癌症,它會在出現症狀後的 4 年內殺死所有人。這意味著他們的 5 年生存率為 0%。

如果你開發出一種篩查測試,可以在症狀出現前幾年檢測出患有這種癌症的每個人,你仍然可以提高他們的生存率,而不會讓任何人的壽命增加哪怕一天。為什麼?因為如果癌症的時鐘提前開始計時,那麼每個人的診斷後的生存期都會超過 5 年:5 年生存率為 100%。你增加了患癌的時間,同時減少了你沒有患癌的生命時間:這和活得更長不一樣。

只有當篩查能夠幫助更多在出現症狀時去看醫生的人時,篩查才有效。克萊默指出,無效的篩查就像被綁在火車軌道上,手裡拿著一副望遠鏡:你可以更早地發現即將撞到你的火車,但這不會改變撞擊的那一刻。

與此同時,癌症治療會對無法從中受益的人造成大規模的重大損害。克萊默的觀點是:“日本的國家篩查悲劇是神經母細胞瘤。我們的是前列腺癌篩查。” 用於前列腺癌篩查的測試的發現者理查德·阿布林本週在專欄文章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從未夢想過我四十年前的發現會導致如此以利潤為驅動的公共衛生災難。”

當然,對某些人群進行某些型別的癌症篩查確實可以挽救生命。你可以檢視美國官方建議,並在這裡查詢有用的證據和資訊。無法參加課程,但想了解更多關於理解健康研究結果的資訊?克萊默多年來在“媒體醫學”的夥伴是麗莎·施瓦茨和史蒂文·沃洛辛,閱讀他們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沃洛辛和施瓦茨是來自達特茅斯的普通內科醫生和兼職學者,他們寫了一本書,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風險統計資料——然後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以檢視閱讀這本書的人是否真的受益。他們做到了。因此,“瞭解你的機會”是一本已被證明具有臨床效果的書!

還想要更多?這裡有一些書籍和文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美國科克倫中心提供線上課程。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你瞭解如何判斷研究是否構成強有力的證據。正如克萊默所說,這是關鍵:“在將大量人置於危險之中時,有力的益處證據非常重要。”

==========

向所有直播巴里·克萊默的演講的推特使用者致敬:#NIHMiM12 – 並關注Science Online 2013上的“涵蓋癌症原因、預防和篩查”會議。

利益宣告:我曾在 NIH 媒體醫學課程上演講,雖然我在 NIH 的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工作,但我不是本次活動的組織者。這裡表達的觀點是我個人的觀點。媒體醫學是 NIH 疾病預防辦公室組織的年度活動。

圖片:作者在Statistically Funny製作(CC-BY SA 許可證)

Hilda Bastian was a health consumer advocate in Australia in the '80s and '90s. Controversies riddled with ideology and vested interests drove her to science. Epidemiology and effectiveness research have kept her hooked ever since.

More by Hilda 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