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是情人節,我想和你談談你身上的氣味。這不會是一場關於你那充滿麝香、泥土氣息的體味如何吸引異性的討論。不,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你那股尿騷味、酸性的氣味可能會如何把人趕走。
有一些方法可以避免情人節時腋下散發異味的尷尬。想想你打算穿什麼來慶祝節日。我把事情簡化一下——避免穿聚酯纖維。
遵守這樣的建議似乎很容易,但請考慮情人節可能要做的事情:兩人騎腳踏車、徒步前往僻靜的野餐地點、燭光晚餐。運動裝簡直是嗅覺上的噩夢,但即使是一件浪漫飄逸的女式襯衫也可能會毀掉一次約會。無論是運動型還是正式的服裝,由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都比衣櫥裡的任何其他東西聞起來更糟糕。其原因可以透過檢查纖維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來理解。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瑞秋·麥昆是阿爾伯塔大學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紡織品中氣味的產生和保留。由於人體氣味特徵和織物纖維結構非常複雜,很難將導致服裝保留氣味的所有因素區分開來。
因此,麥昆博士從基礎開始,回答了這個問題:與天然纖維相比,聚酯纖維是否真的具有更大的氣味強度?麥昆博士說:“很多人可能會想,‘那又怎樣,我知道,因為我去健身房時,我的聚酯纖維 T 恤臭氣熏天’。”但她想要科學證據來驗證這些傳聞。她還想確定更多的氣味強度是否與更多的服裝細菌有關。
在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麥昆博士和她的同事對有異味的服裝上的細菌種群進行了統計分析。他們的發現與人們普遍認為與紡織品氣味有關的東西截然相反。
兩週前,我在參加 ScienceOnline2013 會議時也遇到了尷尬的境地。這可不是普通的會議。在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的星期三晚間開幕式的亮點包括瞭解你的臉上和腋下住著哪些微生物。在等待取樣的過程中,我和其他與會者、陌生人閒聊,告訴他們我不使用除臭劑。在這個我們都急於成為志願者的實驗背景下,這個話題很有意義。後來,我後悔了這個決定。
我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哲學性的解釋來說明我為什麼不使用除臭劑。有一天我只是停止使用了。那是五年前的事了,不用除臭劑一週後,我意識到我並不總是需要它,所以現在我很少使用它。
事實證明,有些人天生就擁有沒有異味的腋下。德國漢堡的一個研究小組鑑定出一個對氣味形成至關重要的基因。該基因 ABCC11 中的一個單一位點突變會導致攜帶者完全失去氣味。當細菌消耗從腋下(和其他地方)的腺體分泌的富含蛋白質的液體時,就會形成人體氣味,留下難聞的脂肪酸,即醋的“老大哥”。基因突變意味著這些氣味分子根本不會成為分泌物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很少有攜帶這種突變的人意識到自己是攜帶者。英國上個月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78% 的攜帶突變基因的人仍然使用除臭劑。
考慮到100年來我們一直被訓練要使用除臭劑,這並不奇怪。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我們的社會對青春期訊號的反應就是分發止汗劑。莎拉·埃弗茨在《史密森尼雜誌》的這篇文章中揭示了止汗劑的歷史,這篇文章探討了除臭劑和止汗劑如何成為社會規範。
所有這些腋下逸事都證實了我反對止汗劑的立場,但不幸的是,我沒有 ABCC11 突變。基因突變也會影響耳垢;如果你的耳垢是乾的,你可能就是攜帶者。我的耳垢很粘;此外,有時候我身上有味道。就像在 ScienceOnline2013 的第三天早上一樣,我意識到,在九點鐘的聚會中(我告訴過你這不是普通的會議)一邊尖叫一邊揮舞著拳頭,唱著“我是非洲人”的時候,我身上有體味。當你周圍都是你幾乎不認識的人,而且你還告訴過他們你不會使用除臭劑時,這種感覺會讓人感到不安。因此,當你的同事聞到酸味時,就像貝貝·勒皮尤動畫片中的菲菲貓一樣,肯定會知道氣味的來源。
我離酒店太遠了,無法回去換衣服。所以我把胳膊肘夾在身體兩側,並說服自己襯衫會隨著我的移動而散去氣味。一天結束後,我把襯衫拿到鼻子前聞了聞;它很令人厭惡。然後我從行李箱底部翻出了我的旅行襯衫。它聞起來很好,像我的洗衣液一樣。一件襯衫(棉質)在旅途中穿著了 18 個小時:在火車上、在飛機上、在溫暖的計程車裡、在滿是人的麵包車裡、在狐猴中心(我的天啊,你想要談論一下臭味嗎!),而且還步行了好幾個街區。另一件襯衫(聚酯纖維製成)在一小時內就變臭了。這一定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當麥昆博士和她的同事研究不同材料製成的服裝上的微生物種群時,結果令人驚訝。“細菌在羊毛上的存活時間比在聚酯纖維和棉花上長得多,”麥昆博士說。這與預期相反,而且——不管她的發現如何——我們仍然被引導相信這一點。
如果氣味分子是細菌進食後的殘餘物,那麼可以推斷,細菌較少的服裝氣味也會較少。由於這種思路,抗菌塗層正在為運動和醫療服裝進行研究和生產。麥昆博士感嘆,即使是美利奴羊毛製造商也會在其網站上吹噓該織物的抗菌特性。麥昆博士笑著說:“這就像,等等,你身上到處都是細菌,羊的身上到處都是細菌。這說不通。”
兩種纖維型別之間的表面形態差異更有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表面形態描述了纖維的紋理。與具有光滑表面的人造纖維相比,天然纖維(如棉花或羊毛)的紋理非常粗糙。從更大的規模來看,這些表面特性導致聚酯纖維具有光澤,而羊毛具有啞光效果。
麥昆博士喜歡把羊毛想象成活性炭。她說:“羊毛的複雜性和結構具有許多不同的潛在化學結合位點。”氣味分子不僅有可能與羊毛纖維牢固結合,而且天然纖維的複雜性在物理上限制了氣味分子逸出織物的能力。如果氣味分子不逸出,我們就聞不到它們。氣味分子不會滲透到聚酯纖維中,而且由於只有微弱的表面相互作用,氣味分子可以自由地進入嗅覺系統並被登記為不愉快的氣味。
- 400 倍放大的羊毛纖維顯微影像。
- 400 倍放大的聚酯纖維顯微影像。聚酯纖維上的深色圓點是纖維內的消光劑,而不是在表面。
瑞秋·麥昆還有進一步的實驗要進行,以證明她的假設。她承認:“這是一個被嚴重忽視的領域:紡織品上的氣味。”在她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她希望確定氣味分子和纖維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
紡織科學告訴我們:如果跑步俱樂部的可愛傢伙邀請你參加情人節五英里跑,那就接受吧,不要害怕身上的臭味。只需跳過抽屜裡的所有高科技面料(至少是貼近皮膚的那層),穿上一些棉質衣服。情人節快樂!
圖片:肘部補丁 - HonestlyWTF,顯微照片:纖維參考影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