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星際旅行:現在就建造星際飛船!》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書評

《星際旅行》,由傑克·麥克德維特和萊斯·約翰遜編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ISBN-13:9781451637786

出版社:Baen Books

出版日期:2012年5月29日

我最近了解到,寫一本關於人類殖民太空的書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需要付出真正的努力來想象人類在未來幾個世紀中蓬勃發展——或者至少以某種非準中世紀、後崩潰的形式生存下去。但是,雖然擱置當前的衝突來審視更美好未來的餘燼感覺有些冷酷無情,但我們只需要看看窗外,就能看到不為未來著想的後果。人類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揭示了我們物種的時間深度,我們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擁有過去。如果未來是由過去構建的,如果我們想要擁有一個可以忍受的未來——包括將太空殖民化作為人類智人屬的保險政策——我們最好現在就開始思考那個未來。

思考遙遠的未來通常被歸類為“科幻小說”或現在更流行的“思辨小說”。無論哪種方式,這類文學都面臨著雙重危險。一方面,專注於人類太空殖民技術的故事感覺脫節且沒有人情味,因為當然,這些技術只是將人類從地球分散出去這一更大專案的工具。另一方面,專注於太空殖民的人文領域的故事可能會讓人感覺像是在逃避現實,忽略了大量的技術問題,而只是重演古老的人際關係戲劇。將這兩個要素結合起來,創作一個既具有技術現實感又不“失去”人性的故事,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星際旅行》中的許多故事都符合這一要求。此外,本書還收錄了許多關於將人類從地球向外擴散所需的令人興奮和清晰的科普文章。作為一名對人類長期未來感興趣的人類學家,我的重點是太空殖民的人文維度(儘管我對所涉及的技術很著迷;它們與人類適應性一樣重要,就像包括 250 多萬年前的石器工具在內的任何人工製品一樣)。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評論《星際旅行》的;它在人類適應地球以外宇宙的維度方面有什麼貢獻?

小說

《選擇》探討了人類殖民者在長期冬眠後抵達潛在世界時,最初在許多方面可能要使用許多 19 世紀技術的現實,以及他們帶來的思維方式必須適應這種情況。這個故事突出了外星人不會複製美國郊區生活的事實,我們應該準備好改變我們的期望。這個故事由萊斯·約翰遜撰寫,他是美國宇航局喬治·C·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高階概念辦公室副經理。

科幻小說巨擘本·博瓦的《老人的國度》演繹了人類與其自身創造物鬥爭的常見主題,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慧可能會因其根深蒂固的行動規則而危及太空殖民者。這裡的鬥爭與科幻傑作《2001:太空漫遊》中鮑曼與哈爾的鬥爭一樣引人入勝。也許是因為人工智慧比星際飛船更接近今天的現實,所以這個場景有一種特別直接的感覺。

本書的合編者、星雲獎得主傑克·麥克德維特的《露西》引人入勝地暗示,人類對工藝、陰謀甚至叛逆的偏好很可能會——即使是偶然地——被程式設計到我們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中,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其中一些結果可能是有益的。人工智慧選擇自行航行到深空的想法既令人不安又令人著迷。

科幻小說作家查爾斯·E·甘農的《卑微的生物》想象了遙遠未來的星際航行,那時人類已經在宇宙中廣泛傳播,以至於地球被視為神話,而前往遙遠恆星系和行星的航行被用來流放在無休止的征服戰爭中被擊敗的氏族。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即為了迫使人類使其智慧與其技術智慧保持一致而故意破壞技術。

路易絲·馬利的《設計缺陷》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技術如何,我們都不能在地球上等待人類“完善自身”後再奔向星辰;我們是社會靈長類動物,應該預料到我們的物種在社會等級、自我膨脹和剝削方面有一定的傾向。但我們也具有同情心和合作能力,我們的一些文化已將這些傾向編入重要的文化行為準則中。我樂觀地認為,儘管偶爾會出現黑暗,但我們善良的本性將始終佔上風,啟蒙運動不會輕易被重新裝回瓶子裡。

雨果獎、星雲獎和軌跡獎得主邁克爾·畢肖普貢獻了《通往“雪之國”的二十盞燈》,想象了一個非西方文化走向星辰的引人入勝的場景;我們發現,無論他們的哲學表面上多麼不同,所有文化都必須應對物質存在的現實——例如,軌跡和燃料消耗。這個故事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在結尾,古老的傳統——散沙壇城——被達賴喇嘛改變以紀念某個新的場合。這讓我想起,儀式和象徵的適應性力量不僅限於它們作為傳統不變提醒的價值,還在於它們的可變性,儀式改變的行為本身也具有意義,因為它“打破了傳統”,但以文化上可接受的方式。外星殖民者最好了解人類學已經瞭解到的文化是什麼,以及文化如何透過使我們的行為適應新環境來發揮作用。

在莎拉·A·霍伊特的《巨輪與智慧老貓頭鷹》中,我們遇到了太空殖民小說中另一個熟悉的比喻,即一艘巨型星際飛船進行著多代人的航行,飛船上的居民幾乎忘記了他們的起源地——地球——和他們的目的地。羅伯特·海因萊因 1941 年的同主題經典故事《宇宙》探討了異端分子如何突破飛船未經質疑的傳統,揭示飛船並非它自身的宇宙,而實際上是一艘巨大的飛船在浩瀚的太空中疾馳……從某個地方來,到某個地方去。《巨輪與智慧老貓頭鷹》中的星際飛船居民也做出了類似的驚人發現,這次是因為他們的祖先預料到了此類困境,並將解決這些困境的指示編碼在童謠中。

五次雨果獎得主(和 35 次雨果獎提名!)邁克·雷斯尼克在《海妖之歌》中勾勒出了未來關於太空旅行的神話的起源,其中一些更神秘的神話可能會成為未來探險家的動力。目前,我們積累了少量用於構建此類神話的素材,包括阿波羅 13 號令人震驚的搶救、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可怕的最後時刻,以及人們在月球上行走甚至睡覺和做夢,正如艾爾·雷納特的關於阿波羅任務的夢幻般的影片紀錄片《為了全人類》(1989 年)中所講述的那樣。閱讀《海妖之歌》讓我想起了雷納特的電影,以及它對早期太空探索的人性化展現。

非小說

前天文學教授、美國宇航局顧問和多本太空探索技術書籍的作者格雷戈裡·馬特洛夫博士撰寫的兩篇文章中的第一篇《反物質星際飛船》清楚地描述了什麼是反物質、如何製造反物質,以及如果可以利用反物質,為什麼它在用作星際飛船推進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雖然大規模製造和控制反物質超出了我們當前的技術水平,但它們為高速星際飛行的巨大能源需求帶來了希望,並提醒我們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馬特洛夫博士的第二篇文章《聚變星際飛船》闡明瞭聚變動力是如何工作的,並證明考慮到聚變動力每單位燃料產生的能量大約是任何化學(例如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百萬倍,它是近期星際驅動最有可能的能源。未來的聚變驅動器可以從重型遮蔽星際飛船後部處理的少量質量中獲得推力——這個想法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了——或者透過像鯨魚從海水中過濾浮游植物一樣,在前進過程中收集星際氫氣進行處理。這兩種想法都有其問題,但仍在繼續研究,聚變是共同點。順便說一句,這是我讀過的第一篇讓我清楚、深刻地理解愛因斯坦方程 e=mc^2 意義的文章。

萊斯·約翰遜博士(美國宇航局喬治·C·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高階概念辦公室副經理)在《太陽帆和束能帆》中介紹了太陽帆這個引人入勝的概念,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這個概念,或者至少在一部科幻電影中瞥見過。這個想法很簡單;利用太陽風——從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它會推動它遇到的所有物體(儘管相對較輕)——來推動配備巨大輕型帆的星際飛船,就像風推動地球上的船隻一樣。與往常一樣,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克服,但這個概念在數學上是合理的,甚至已透過測試模型在太空中得到證明,例如 2010 年飛掠金星的日本 IKAROS 探測器;正在進行的其他幾項測試將繼續完善這一原理。

理查德·奧博西的《伊卡洛斯計劃》提供了歷史,並描述了他參與一個研究團隊設計載人宇宙飛船的過程,該飛船採用現代或近現代技術,能夠到達太陽系以外的多個特定目標。奧博西是一位諮詢物理學家,也是《英國星際學會雜誌》的副編輯,他透露這個引人入勝的專案目前正在審查近 20 種可能的聚變驅動器。有趣的是,奧博西寫道:“……快速瀏覽一下《伊卡洛斯》的設計者,就會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接近三十歲。因此,一個希望是,在專案完成後,一支由稱職的星際工程師組成的熟練團隊將應運而生,並且該團隊將繼續點燃星際飛行之夢……”

這句話提醒我,為了規劃併成功實現人類從地球向外擴散,需要重視長期未來。

 

卡梅倫·M·史密斯博士在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人類進化。他曾在其著作《進化的事實》(普羅米修斯出版社,2011 年)和《移民到地球之外》(施普林格·普拉克西斯出版社,2012 年)中撰寫過關於進化的文章。他的新書是太空定居點的技術基礎:《太空人類學原理:建立人類太空定居點科學》(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年)。

更多作者:卡梅倫·M·史密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