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模里西斯隼從瀕臨滅絕的邊緣成功恢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猛禽保護專案之一。模里西斯隼在其原生地模里西斯島上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Crécerelle de Maurice”,1974年其野生種群數量僅為4只。如今,估計其種群數量約為800-1000只[1]。在以不幸的渡渡鳥而聞名的模里西斯島上,這樣一個保護成功的案例是如何發生的?世界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什麼教訓?
作為島上唯一現存的隼類物種,模里西斯隼在模里西斯的野生動物中很容易被識別。它的體長僅為20-26釐米,白色下體上有黑色斑點。它的翅膀呈栗色,帶有黑色新月形斑紋,在蔚藍的模里西斯天空映襯下,顯得格外威嚴。
模里西斯隼在大約兩百萬年前的格拉西亞期進化而來。印度洋隼的種群在當時孤立的馬達加斯加、塞席爾、留尼汪島和模里西斯島上定居,並最終各自進化成自己的物種,其中之一就是模里西斯隼[2]。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持續下去。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持續下去。
在人類定居點出現在島嶼之前的那些時期,這種隼遍佈模里西斯的沿海和山區。然而,一旦該島大約在400年前迎來第一批人類定居點,這種隼就受到了嚴重損害。在荷蘭人殖民模里西斯(在法國和英國統治之前)僅僅300年後,模里西斯隼最終將被限制在僅有的四隻個體中,其中包括僅一隻繁殖雌性。
這樣的災難是如何發生的?以大規模屠殺並最終導致渡渡鳥滅絕而臭名昭著的荷蘭人,嚴重破壞了模里西斯的森林。後來的法國和英國統治者進一步下令進行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經過四個世紀的人類定居,僅剩下百分之二的原始森林。但模里西斯隼不僅要應對棲息地減少的問題。貓、獴、猴子和老鼠等外來動物是人類引入的,開始在島上大量繁殖。捕食者的數量對於模里西斯隼來說變得太多了,蛋、幼鳥甚至成鳥都成了獵物。到那時,野外只剩下幾百對,它們被限制在島上受影響最小的地區,即原始森林的最後殘餘地:山區[3]。
似乎這場鬥爭還不夠,模里西斯隼的不幸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急轉直下,當時一場瘧疾疫情肆虐人類。在抗擊這種疾病的鬥爭中,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俗稱DDT)被用作殺蟲劑。DDT對多種動物有毒——模里西斯隼也不例外——幾乎被證明是最後一擊。
這種嚴峻的局面激發了一項保護工作,其目標是將模里西斯隼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出來——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該專案的反對者包括英國環保主義者諾曼·邁爾斯。1979年,邁爾斯寫道:“我們不妨放棄模里西斯隼幾乎不可避免的命運,並將資金用於為數百種更有可能生存的受威脅鳥類物種提供更有力的支援。”然而,還有一些人相信這個專案,著名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作家傑拉爾德·杜雷爾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到1994年,在保護專案啟動不到20年後,模里西斯隼的自由生活種群已經實現[4]。同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該物種從“極危”提升為“瀕危”。六年後的2000年,該物種的狀況再次提升,這次提升為“易危”。
根據模里西斯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動物區系經理尼古拉斯·祖埃爾博士的說法,保護計劃的巨大成功歸功於該事業的保護方法以及當時保護主義者的巨大努力和奉獻。
該保護計劃採取的方法在當時是革命性的。雖然當時的常態是採取更全球化的方法,非常強調物種的棲息地,但模里西斯隼保護計劃反而主要側重於增加物種本身的種群數量。
“有些人,”祖埃爾博士說,“建議我們進行棲息地恢復,但這將是一項過於龐大的任務。相反,我們採用了物種方法,其中包括新方法。其中很多是監測和研究該物種。”
透過這種方法,該計劃的圈養繁殖方面至關重要。這是第一次,恢復物種的棲息地不再是工作的主要重點。
該計劃包括許多開創性的保護技術,例如異種寄養、人工飼養和放生圈養繁殖和人工飼養的鳥類,以及人工孵化、提供巢箱和持續的野外管理[5]。圈養的隼以小鼠和小雞為食,幾年後,在1981年至1986年間,多達13只鳥類被恢復,是1974年報告數量的三倍。到1986-1987年繁殖季末,這些鳥類已經養育了30多隻幼鳥。
與此同時,蛋和雛鳥從野外的巢穴中被取出並進行人工孵化。然後將幼鳥提供出來放歸野外。將圈養繁殖和人工飼養的鳥類放生到模里西斯剩餘的特有森林中被證明取得了顯著的成功。超過75%的放歸野外的鳥類變得獨立。此外,人們發現它們的交配率很高[6]。
儘管該計劃中採用的保護技術未在其他國家使用,但它們已成功應用於其他模里西斯鳥類的保護專案中。
“我們在當地將這些技術用於我們的本土鳥類,即鸚鵡、粉紅鴿和模里西斯織雀。它們幫助增加了所有這些鳥類的數量。這些技術確實非常成功,”祖埃爾博士指出。
自保護計劃以來,模里西斯隼的種群數量持續穩步增長,目前估計有800-1000只個體生活在模里西斯的特有森林中。目前不再對隼進行積極管理,但持續監測該物種的種群數量。
然而,模里西斯隼的狀況很可能仍將保持“易危”。由於該物種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少,模里西斯隼始終處於危險之中。的確,熱帶氣旋(在模里西斯熱帶地區並不少見)等偶然事件可能會突然消滅整個種群。
儘管如此,這不應掩蓋保護工作的成功,這項工作使模里西斯隼起死回生。投入實踐的專注的保護方法和技術結出了碩果:防止一個被我們推向準滅絕的物種永遠從地球表面消失。
參考文獻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8) ‘Falco punctatus’ IUCN 2009: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44551/0
[2] Groombridge, J. J., Jones, C.G., Bayes, M.K., van Zyl, A. J., Carrillo, J., Nichols, R. A. and Bruford, M.W. (2002)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African kestrels with reference to divergence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vol. 25, no. 2, October, pp. 267-277.
[3] Mauritius Wildlife Foundation (2008) ‘Mauritius Kestrel’ Mauritius Wildlife Foundation: Annual Report 2007/08, pp. 9.
[4] Jones, C. G., Heck, W., Lewis, R. E., Mungroo, Y., Slade, G. and Cade, T. (1994)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auritius Kestrel Falco punctatus pop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n Science, vol. 137, no. 1, pp. 173-180.
[5] Temple, S. A. (1986) ‘Recovery of the endangered Mauritius Kestrel from an extreme population bottleneck’ The Auk, vol. 103, no. 3, July, pp. 632-633.
[6] Nicoll, M.A.C., Jones, C. G. and Norris, K. (2004) ‘Comparison of survival rates of captive-reared and wild-bred Mauritius kestrels (Falco punctatus) in a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vol. 118, pp. 539–548
圖片來源: 照片1:模里西斯隼(來源:維基百科的Jjargoud),照片2:模里西斯隼(來源:Bashir Cassimally)。
關於作者: Khalil A. Cassimally白天是一名理科學生,晚上是自然教育的科學博主和部落格經理。他撰寫關於讓他興奮的科學的文章。他的推特賬號是@notscientific。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