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思想的交叉傳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認為靈感是無價的。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醫學和生理學研究人員來說,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他們正湧入德國小鎮參加第61屆林道會議。被23位諾貝爾獎得主包圍,怎能不令人鼓舞?而且,我預計這種激勵是雙向的——一個由冉冉升起的科學家組成的小組將接受諾貝爾獎得主的提問,角色互換。

但是,儘管鼓勵和敬畏之心難以衡量,但不同科學領域的結合可以創造新的突破和新技術,甚至催生全新的領域,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道理。這種現象被稱為交叉傳播。這是一個恰當的比喻,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異花授粉植物的種子比自花授粉植物的種子“更具活力”。

NASA科學家在一個播客中表示,未來的太空探索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的思想交叉傳播。他們說,如果沒有這種分享,像微波爐這樣的技術就不會被髮明出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微波爐不是由熱力學專家發明的,而是起源於二戰期間科學家利用微波進行雷達研究的工作。直到1945年,珀西·斯潘塞意識到站在磁控管前會融化他的巧克力棒,人們才知道微波可以烹飪食物。

一個更近期的例子是內科醫生黛博拉·羅茲,她與一位名叫邁克爾·奧康納的核物理學家合作,發明了低輻射伽馬分子乳腺成像技術。MBI機器可能會在五年後準備就緒,還需要進行更多測試。

我在TED上觀看了她講述這項創新如何產生的精彩故事——您可以在下面觀看演講。她說解決方案是:“我的病人的問題與物理學家的解決方案的意外碰撞。我被介紹給一位名叫邁克爾·奧康納的核物理學家,他是一位心臟成像專家……邁克爾告訴我一種新型伽馬探測器,它由一層薄薄的半導體材料製成。我開始和他談論乳腺密度的問題,我們意識到我們可能會讓這種探測器足夠靠近乳房周圍,以找到小腫瘤。在用膠帶將這些立方體組裝成一個網格後,米歇爾拆下了一臺即將被丟棄的乳房X光機的X光板。我們安裝了新的探測器,並將新機器稱為MBI。”

我們試圖用一臺用膠帶粘合在一起的機器來挑戰根深蒂固的乳房X光攝影世界。

我喜歡這個故事。放射科醫生使用乳房X光攝影術最多隻能發現被緻密組織包圍的腫瘤的60%,而三分之二的四十多歲女性患有致密乳腺組織。但在羅茲團隊的2011年試點研究中,他們發現分子成像在揭示這些難以發現的腫瘤方面比乳房X光攝影術好三倍。此外,MBI機器比MRI掃描痛苦得多。

透過進一步研究,MBI不僅可能在診斷方面帶來革命,還可能在化療期間監測腫瘤大小,甚至可能確定女性患乳腺癌的個體風險。

如何複製這種科學思想的交叉傳播?一篇關於奈米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奈米生物”產業萌芽的論文(pdf)檢驗了以下假設:如果一篇科學論文中提到一個來自兩個學科的想法,那麼它更有可能成為新技術的一部分,也更有可能商業化。由斯坦福大學的斯蒂恩·格羅達爾領導的研究人員透過對文獻、專利和新聞稿的審查發現,他們的假設在奈米生物技術產業中是正確的。

研究人員寫道:“基於新研究的組織領域的出現推動了科學進步和經濟增長。然而,我們對領域出現的認識是有限的。本文展示了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之間的思想交叉傳播如何產生一個新的子領域——奈米生物技術。奈米生物子領域的增長超過了奈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各自領域的增長。”

但是如何讓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交叉傳播呢?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紐約客》文章中提出的創新觀點認為,這涉及到將一群具有不同觀點的人聚集在一個房間裡,讓他們進行頭腦風暴。他引用了發明和專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為例,說明這種方法是多麼富有成效。

“這又像恐龍骨頭的故事重演。你派出一支合適的搜尋隊進入人們已經尋找了一百年的地區,瞧,那裡有一顆香蕉大小的霸王龍牙齒。想法並不珍貴。它們無處不在,這表明,也許我們認為對於發明必不可少的非凡過程——天才、痴迷、偶然、頓悟——根本不是必要的。”

然而,線上會議可以替代面對面會議。大約五年前,Quirky成立並透過利用社交媒體的力量,為發明設計建立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模型。(透過@caspertk在此處觀看他們的協作宣言here)。似乎對於交叉傳播而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無論是在網路空間還是現實空間。

圖片:“歐洲蜜蜂提取花蜜”,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關於作者:克里斯汀·奧特里是一位自由科學作家,為《衛報》、《TheEcologist.co.uk》、《SciDev.net》和《Wired》雜誌撰稿。她最近畢業於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的科學新聞碩士專業。她的部落格是Open Minds and Parachutes,推特賬號是@christineottery。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交叉釋出於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的官方網站——林道會議的互動主頁:當不同領域碰撞時

Christine Ottery is a journalist with a very broad range interests and a MA in science journalism from City University. In the past year she has written about art and science for the New Scientist, technology for Wired UK, neuroscience for the Dana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 SciDev.net, 'the female Viagra' for Comment is Free,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Ecologist.co.uk and the Guardian. On top of all this, Christine has been known to blog, tweet, present podcasts, deliver talks and film and produce for online broadcast.

More by Christine Otte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