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贏得諾貝爾獎的句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和所有科學家一樣,都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他們在這些出版物中最初的結果、理論和想法被儲存在科學文獻的數字檔案中,彷彿時間被凍結了一般。

我認為回到這些論文中,看看它們是否包含非凡的洞察力或輝煌發現的痕跡會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是否有段落暗示了作者未來將獲得的認可? 贏得諾貝爾獎的句子存在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然不是。認為科學的進步可以被一句話,甚至一篇論文所概括,是荒謬的。科學理解是一個過程,並非透過靈光一閃而來。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建立在他們之前的科學家的知識之上的。

不過,我認為找出將參加今年林道會議的獲獎者最初是如何報告他們的發現的,是一項有趣的練習。因此,我重讀了他們的關鍵論文,並挑選出我認為最能代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工作的句子。

這個列表清楚地表明,宣佈一項發現或見解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有些描述是技術性的,有些是清晰明瞭的。有些是用主動語態寫的,有些是用被動語態寫的。但它們確實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處於我們知識前沿的令人興奮的科學的極佳例子。請在下面的列表中親自檢視(任何錯誤或糟糕的選擇完全是我的錯)!  

彼得·阿格雷  宣佈發現水通道

“我們的觀察結果強烈表明,CHIP28 是紅細胞和近端腎小管組成型活性水通道的功能單元。” (參考文獻)

沃納·阿伯  提供限制性內切酶識別特定 DNA 序列的線索

“結論是,宿主特異性是由噬菌體 DNA 攜帶的。” (參考文獻)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首次描述了端粒

“本文描述的結果表明,在迴文序列、染色體外 rDNA 分子的每一端,都存在串聯重複的六核苷酸序列。” (參考文獻)

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 關於雙組分泛素降解系統的發現

“我們現在報告,ATP 依賴性無細胞系統由互補物種組成,並描述其中一種組分的特性。” (參考文獻)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  發現溶酶體

“酸性磷酸酶附著於一種特殊的細胞質顆粒,它既不同於[..]線粒體,也不同於[..]微粒體。”  (參考文獻)

馬丁·埃文斯爵士 描述了從小鼠中分離出首批胚胎幹細胞

“我們在此證明,可以直接從早期胚胎中分離出多能細胞。” (參考文獻)

埃德蒙·費舍爾 寫道可逆磷酸化是一種調節機制

“肌肉磷酸化酶的啟用和失活,這是由磷酸化酶 b 和 a 的相互轉化引起的,構成了一種重要的機制,透過這種機制可以控制該組織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參考文獻)

羅伯特·胡貝爾米歇爾·哈特穆特 宣佈光合反應中心的結構已被解析

“在這封信中,我們報告了光合反應中心中輔基團的空間排列,這是我們在 3 埃解析度下進行結構分析的初步結果”  (參考文獻)

哈羅德·克羅託爵士 調侃他和他的團隊合成的巴克敏斯特富勒烯,或“巴基球”的名稱

“我們對我們在標題中選擇的指代這種 C60 物種的名稱相當奇特但又高度合適的名稱中的字母和音節數量感到不安”  (參考文獻)

讓-馬裡·萊恩 描述了穴狀配體的合成

“在之前的通訊中,我們描述了一種大環雜雙環化合物的合成。” (法語翻譯:Dans la communication précédente nous avons décrit la synthèse de composés macrohétérobicycliques.)  (參考文獻)

注意:這是我能找到的讓-馬裡·萊恩最早提到穴狀配體的地方。這句話包含一個參考文獻,但在參考文獻列表中僅被描述為“之前的通訊”。

費裡德·穆拉德 描述了簡單的一氧化氮分子如何調節酶的活性

“雖然這些試劑啟用鳥苷酸環化酶的精確機制尚不清楚,但啟用可能歸因於一氧化氮的形成。”  (參考文獻)

根岸英一  描述了使用鈀作為催化劑的有機鋅化合物與鹵化物的首次偶聯反應(該反應後來被稱為根岸偶聯反應)

“我們現在報告,有機鋅化合物很容易參與鎳或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  (參考文獻)

厄溫·內爾伯特   薩克曼 首次描述了單個離子通道的行為

“我們已經形成了關於乙醯膽鹼受體的以下圖景[..]:通道快速開啟和關閉。”  (參考文獻)

漢密爾頓·史密斯 發現 II 型限制性內切酶

“我們偶然發現了一種似乎是[..]流感嗜血桿菌中的酶,它可以特異性地降解外源 DNA。”  (參考文獻 1 和 參考文獻 2)

奧利弗·史密西斯 寫道,他已成功地透過同源重組將外源基因插入哺乳動物基因組

“此處報告的實驗證實,透過同源重組可以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完成對特定人類基因的計劃修飾,而不會明顯影響基因組的其他部分。” (參考文獻)

托馬斯·施泰茨 關於解析核糖體的結構

“此處提出的對 50S 核糖體亞基結構的分析描述了 RNA 摺疊及其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總體結構原理,但仍有許多令人興奮的細節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錢永健 預見熒光蛋白在生物研究中的未來

“幾種形式的 GFP [..] 的可用性應有助於對差異基因表達、發育命運或蛋白質運輸進行雙色評估。”  (參考文獻)

託斯坦·維厄瑟爾 描述了他對貓大腦視覺處理的研究

“目前的調查[..]包括對貓紋狀皮層細胞感受野的研究。”  (參考文獻)

阿達·約納特 關於嗜熱細菌中核糖體蛋白的結晶

“從本文描述的研究中獲得的資訊將對當前透過化學、物理和免疫學技術研究核糖體空間結構的調查做出寶貴的貢獻。”  (參考文獻)

注意:我嘗試查詢引用的早期論文(1980 年,《生物化學國際》)的線上版本,但未成功。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從宮頸癌樣本中分離出人乳頭瘤病毒 DNA: 

“因此,資料表明 HPV 16 DNA 在惡性[宮頸]腫瘤中佔優勢,使得意外汙染乳頭瘤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參考文獻)

*

關於作者: Lucas Brouwers 是一位最近的大學畢業生,他在荷蘭奈梅亨的拉德堡德大學獲得了疾病分子機制碩士學位。 Lucas 在 Thoughtomics 上撰寫關於進化的部落格,並在 Twitter 上以 @lucasbrouwers 的身份發推文。除了撰寫科學文章外,您很可能會發現 Lucas 戴著耳機聽電子音樂,或在低地國家騎腳踏車。

文中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交叉釋出於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的官方網站——林道會議的互動平臺:贏得諾貝爾獎的句子

My name is Lucas Brouwers. Most of my writings here will concern evolution somehow, which is the one topic that fascinates most. I like exploring evolution through bioinformatics or molecular biology, though I won't eschew other fields of science if the topic is interesting. Please call out any mistakes I might make while doing so! Science is amazing and I love writing about science. I currently write for a daily Dutch newspaper, where I hope I can convince others of the awesomeness of science and evolution.

More by Lucas Brouw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