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萊勒與創造力的新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 (8/1/12):2012年7月,喬納·萊勒承認他在他的書《想象:創造力如何運作》中捏造了引言,這本書是這篇博文的主題。

鮑勃·迪倫陷入了困境。在穿越美國和英國的艱苦巡演的尾聲,他告訴他的經紀人他要退出音樂界。他身體已經筋疲力盡——失眠和藥物已經讓他付出了代價——並且對自己的事業不滿意。他厭倦了表演“Blowin’ in the Wind”和回答記者們重複的問題。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完成一系列售罄的演出後,他逃到紐約州伍德斯托克的一間小屋,重新思考他的創作方向。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將永遠改變搖滾樂。迪倫一安頓下來,就拿起鉛筆,開始寫下他腦海中浮現的一切。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意識流。“我發現自己在寫這首歌,這個故事,這篇長篇的嘔吐物,有二十頁長,”他曾經告訴採訪者。他正在寫的歌像任何兒童讀物一樣開頭——“很久以前”——但最終呈現出的是一部傑作,讓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和約翰·列儂等人都感到敬畏。幾個月後,《Like A Rolling Stone》發行,並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21世紀的創造力

每一次創造性的旅程都始於一個問題。對於迪倫來說,問題是他以前歌曲的可預測性和膚淺性。他沒有充分挑戰他的聽眾;他們太安逸了。迪倫真正想做的是用意想不到的來取代預期的。他想突破界限,避免迎合常態;他想重塑自己。

對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來說,創造過程一直與更高的力量聯絡在一起;它關乎引導繆斯女神或駕馭一個人內在的阿波羅尼安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它是超凡脫俗的。科學幾乎沒有觸及創造力。事實上,在20世紀下半葉,只有不到1%的心理學論文研究了創造過程的各個方面。這種情況在過去十年發生了改變。創造力現在是認知科學中最受歡迎的主題之一。

最新的成果是喬納·萊勒的《想象:創造力如何運作》——今天釋出。萊勒以類似《普魯斯特是位神經科學家》《我們如何決定》的宏大風格,講述了科學發明的和藝術突破的故事——包括迪倫的故事——同時穿插了來自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現。從他的編年史中浮現出來的是,當我們成功或不成功地運用我們的創造力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這幅圖景更加清晰。問題是:創造力的秘訣是什麼?

如何思考

創造力沒有什麼樂趣可言。突破通常是挫折、汗水和反覆失敗的尾聲。想想百潔布的故事。早在 1980 年代,寶潔公司就聘請了設計公司 Continuum 來研究人們如何清潔地板。該團隊“走訪了人們的家,觀看了數十人進行繁瑣的地面清潔儀式。[他們] 詳細記錄了地毯的吸塵和廚房的清掃。當筆記不夠時,他們在客廳裡安裝了攝像機。” 團隊負責人哈里·韋斯特將錄影描述為最無聊的東西。經過幾個月的仔細研究錄影帶,他和他的團隊對人們如何清潔地板的瞭解和任何人一樣多——非常少。

但他們堅持了下來。最終獲得了一個關鍵的洞察:人們花在清潔拖把上的時間比清潔地板的時間還多。那時他們意識到紙巾可以用作一次性清潔表面。百潔佈於 1999 年春季推出,到年底,其銷售額超過 5 億美元。

發現和發明需要堅持不懈的工作和專注。但是,當我們在尋找洞察力時,從問題中抽身出來並放鬆身心也至關重要;無意識的頭腦需要時間來仔細思考,然後洞察力才會出現——史蒂夫·柏林·約翰遜稱之為“孵化期”。這就是亞瑟·弗萊的故事,萊勒生動地將其呈現出來。

1974 年,弗萊參加了他的 3M 同事斯賓塞·西爾弗關於一種新型粘合劑的研討會。這是一種弱粘合劑,甚至不足以將兩張紙粘在一起。弗萊試圖想出一個應用,但最終放棄了。

同年晚些時候,他發現自己在教堂的合唱團裡唱歌。他對他用來標記讚美詩書頁面的臨時書籤感到沮喪;它們要麼掉出來,要麼卡在縫隙裡。他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粘性足夠強的膠水,這樣他的書籤就可以粘在頁面上,但又足夠弱,這樣當他取下它們時就不會撕破紙張。就在那時,他有了頓悟的時刻:為什麼不使用西爾弗的粘合劑來做書籤呢?他稱之為便利貼。

弗萊的故事與歷史上關於洞察力的故事不謀而合。亨利·龐加萊以在乘坐公共汽車時想出非歐幾里得幾何而聞名,然後就是牛頓的蘋果引發的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啟示。萊勒深入研究了相關研究,從神經學層面理解這些故事。馬克·榮格-比曼、約翰·庫尼奧斯和喬伊·巴塔查里亞的迷人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來採納萊勒的建議:“與其堅持不懈地專注,不如洗個熱水澡,或者打打乒乓球,或者在海灘上散步。”

因此,當談到創造過程時,重要的是在休息和紅牛之間取得平衡。正如萊勒解釋的那樣:“洞察過程……是一種微妙的精神平衡行為。起初,大腦將稀缺的注意力資源集中在一個問題上。但是,一旦大腦充分集中,大腦皮層就需要放鬆,以便在右半球尋找更遙遠的關聯,這將提供洞察力。”

其他人

創造過程的另一面是其他人。世界上的偉大想法既與我們周圍的人有關,也與進入教科書的個人有關。為了探索我們周圍的人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萊勒解釋了布萊恩·烏茲的研究,他在幾年前開始回答這個問題:是什麼決定了百老匯音樂劇的成功?

烏茲和他的同事賈勒特·斯皮羅徹底檢查了一個數據集,該資料集包括 1945 年至 1989 年間在 474 部音樂劇中工作的 2,092 人。他們考慮了評論和財務成功等指標,並控制了才能以及任何經濟或地域優勢——紐約市的大型音樂劇可能會擾亂資料。他們發現,製作失敗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過多的志同道合:“當藝術家們非常親近,以至於他們都以相似的方式思考時……戲劇創新[被扼殺了]。” 另一方面,當“藝術家們互不認識時,他們很難一起工作和交流想法。” 相比之下,成功的製作在其成員中找到了新穎性和熟悉度之間的均勻分佈。這就是西區故事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它平衡了新鮮血液和行業資深人士。

這就是網站 InnoCentive.com 教給我們的。正如馬特·裡德利所說,InnoCentive 是一個想法去發生性行為的網站。框架很簡單:“尋求者”訪問網站釋出他們的問題給“解決者”。這些問題並非微不足道,但回報卻很豐厚。例如,桑德勒-肯納基金會目前正在為任何能夠建立“用於在早期發育階段識別腺癌和神經內分泌胰腺癌的診斷工具”的人提供 10,000 美元的獎勵。另一家公司正在向任何能夠防止冷凍食品包裝內結冰的人提供 8,000 美元的獎勵。

InnoCentive 的非凡之處在於它有效。哈佛商學院教授卡里姆·拉卡尼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 InnoCentive 上釋出的約 40% 的難題在 6 個月內得到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甚至在幾天內就解決了。“想一想,片刻,”萊勒說,“這是多麼奇怪:一個由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組成的鬆散網路,竟然解決了禮來、卡夫食品、SAP、陶氏化學和通用電氣等財富 500 強公司——這些公司的研發預算高達數十億美元——一直未能解決的挑戰。”

秘訣在於外部思維

InnoCentive 上的問題解決者在他們的領域邊緣工作時最有效。換句話說,化學家沒有解決化學問題,他們解決了分子生物學問題,就像分子生物學家解決了化學問題一樣。雖然這些人足夠接近以理解挑戰,但他們又沒有那麼接近,以至於他們的知識束縛了他們,並導致他們像公司科學家一樣遇到相同的絆腳石。

這就是西區故事的教訓:偉大的想法在正確的心靈平衡下蓬勃發展。約翰·多恩說得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結論

想象中可以獲得很多精彩的見解,萊勒出色地收集了歷史故事,使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栩栩如生。我在這裡提到的幾個故事和研究只是冰山一角。

當我問他他的書的要點是什麼(如果只能有一個要點)時,他說

更大的教訓是,創造力是各種不同過程的統稱。如果您真的想解決最難的問題,您將需要所有這些小技巧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認知科學關於創造力的說法如此重要的原因。

他是對的。我們認為創造力是一件獨特的事情,人們要麼有創造力,要麼沒有創造力,但萊勒討論的實證研究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創造力涉及任何人都可以訪問的多種認知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迪倫的故事如此重要:這是一個音樂家不滿意自己的創作方向,獲得頓悟,不知疲倦地工作,將這種頓悟和新的聲音帶入生活,最終改變常態的故事。迪倫的天才不在於其他人不具備的特定技能。而在於他有能力在創造過程中運用大腦的正確部分在正確的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迪倫,但《想象》提醒我們,儘管創造力看起來神秘而神奇,“但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瞭解想象力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

作者謹此感謝喬納的來信。

About Samuel McNerney

Sam McNerney graduated from the greatest school on Earth, Hamilton College, where he earned a bachelors in Philosophy. After reading too much Descartes and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is true passion is reading and writing about cognitive science. Now, he is working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writing about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He has a column at CreativityPost.com and a blog at BigThink.com called "Moments of Genius". He spends his free time listening to Lady Gaga, dreaming about writing bestsellers, and tweeting @SamMcNerney.

More by Samuel McNerne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