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力對於卓越是否必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看到標題“研究揭示卓越的起源”時,我立刻產生了興趣。這篇文章指的是《心理科學前沿》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所以我立即下載了這篇論文,並將新聞稿放在一邊。我對這類標題的新聞稿持謹慎態度,最好直接查閱原始資料。快速瀏覽這篇由大衛·Z·漢布里克和伊麗莎白·J·梅因茨合著的論文後,我意識到這篇論文是對他們已經進行的研究(一些已發表,一些未發表)的總結。當我閱讀關於他們研究時,我注意到他們沒有一項研究真正關注卓越

簡而言之,他們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表明,工作記憶——在處理其他資訊的同時,將資訊同時儲存在記憶中的能力——與實驗室中不同“複雜任務”的表現相關,包括記住棒球資訊、德州撲克表現(他們關於這個主題的手稿已提交發表)、對宇宙飛船運動和棒球運動員的記憶,以及鋼琴視奏表現。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對該領域具有高水平特定經驗和知識的個體中,工作記憶表現仍然與這些“複雜任務”相關。漢布里克和梅因茨總結道:“雖然刻意練習對於達到非常高的技能水平可能是必要的,但它並非總是充分的。

我思考了這句話,以及媒體如何解讀它。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他們似乎在設定一個稻草人。誰真的認為刻意練習對於卓越是完全充分的? 彷彿我們只是機器,我們所做的只是輸入知識並輸出卓越。當然,漢布里克和梅因茨的意思可能是,如果沒有伴隨的高能力,刻意練習可能是不夠的,而不是說刻意練習可能不是造就卓越的唯一因素。即使是安德斯·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們——他們研究了刻意練習對於獲得精英表現的重要性——也不得不承認其他因素也起作用,例如靈感、動機、熱情毅力心態自我信念環境因素當然也起著巨大的作用,就像純粹的運氣(即,在正確或錯誤的時間出現在正確或錯誤的地點)一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所以我決定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最有趣的問題不是刻意練習對於精英表現是否既必要又充分,而是高能力對於卓越是否必要。我對文獻的理解是,埃裡克森的具體論點是(除了對體型和身高的先天限制外),基因稟賦不會限制健康個體能夠達到的精英表現的最終水平。這與詢問能力差異是否導致精英表現差異是不同的問題。基因貢獻了我們的所有特質(包括我們堅持不懈的傾向),而我們所有的特質都為我們的卓越做出貢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基因必然會限制我們卓越的潛力。

漢布里克和梅因茨發現的相關性遠非完美,這表明能力有助於卓越,而不是限制卓越。以他們關於鋼琴視奏技巧的研究為例。他們發現刻意練習與視奏表現的相關性為 0.67 (p < .01),而工作記憶與視奏技巧的相關性僅為 0.28 (p < .05)。在同時檢視這兩個變數(在迴歸模型中)後,他們發現刻意練習解釋了視奏表現差異的約一半 (45.1%),而工作記憶則在刻意練習之上額外解釋了視奏表現差異的 7.4%。

幾點需要注意

- 研究人員稱這 7.4% 的預測增加為“顯著”。雖然他們指的是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但請記住,我們談論的是解釋差異。工作記憶與視奏之間的相關性為 0.28,因此 7.8% 的視奏差異是由工作記憶解釋的。這意味著 92.2% 的視奏技巧差異沒有被工作記憶表現的差異所解釋。我想說,至少在實際意義上,92.2% 比 7.8% 更“顯著”!

- 當同時檢視這兩個變數時,與工作記憶相比,刻意練習解釋了更大比例(45.1% vs. 7.4%)的視奏表現差異。事實與媒體想讓我們相信的截然不同。看看這個來自 Psych Central 的標題:“卓越的關鍵是工作記憶,而不是練習”。首先,他們的研究實際上表明,工作記憶和練習都有助於表現的差異,而不是兩者擇其一。其次,我們已經確定他們的研究實際上並不涉及卓越。第三,練習實際上比工作記憶更能預測“複雜任務”的表現。這個標題在很多層面上都是錯誤的,我簡直要抓狂了!

所以我再次發問:高工作記憶對於卓越是必要的嗎?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我決定檢視我已經放在電腦上的資料集。幾年前,我去了英國劍橋,對高中(“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心理測試,作為我正在進行的一項更大規模研究的一部分。我使用操作廣度任務測量了工作記憶,該任務要求參與者在同時驗證簡單的數學方程式是否正確(例如,“2 + 4 = 6 嗎?”)的同時記住單詞。透過增加要記住的單詞數量,可以增加工作記憶的負擔。我讓參與者記住的最少單詞數量是 2 個,最多是 6 個。當您同時處理數學方程式時,將這麼多單詞記在腦海中實際上非常困難!

我還使用創造性成就問卷評估了 10 個不同藝術和科學領域(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建築設計、創意寫作、幽默、發明、科學發現、戲劇和電影以及烹飪藝術)的創造性成就。對於每個領域,參與者都必須勾選他們的成就水平。例如,對於發明,量表範圍從“我在這個領域沒有公認的才能”到“我已經將我的一項發明賣給了一家制造公司”。雖然這些只是高中生,但有些人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這可能與英國學校系統的密集專業化有關)。

一旦我深入研究我的資料,我意識到一些使這項分析非常棘手的事情。工作記憶和卓越在一般人群中具有非常不同的分佈。漢布里克和他的同事可以找到線性相關性,因為他們比較的是兩個都呈正態分佈的不同變數。在實驗室中進行的任何複雜的認知任務都可能呈正態分佈(並且也很可能彼此正相關)。另一方面,卓越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根據定義,卓越是罕見的;只有極少數人在任何領域達到卓越。卓越也是組合的:如前所述,它由許多許多特質和相互作用的環境影響組成。視奏技巧可能有助於音樂卓越,但音樂卓越遠不止視奏技巧!而且無論如何,視奏技巧對於音樂卓越來說甚至不是必要的。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尤其是爵士音樂家——甚至看不懂樂譜。有些人,比如雷·查爾斯,甚至有學習障礙,身體上阻止他們視奏音樂

為了說明工作記憶和卓越的不同分佈,我繪製了一些圖表。這是我的 177 名英國高中生樣本中工作記憶分數的分佈

看看它與鐘形曲線的符合程度如何?這大致是正態分佈的樣子。

現在讓我們看看卓越的分佈

看到區別了嗎?卓越在我樣本中的學生中不是正態分佈的(這種分佈與其他研究創造性成就的人發現的相似)。與卓越是罕見的觀點一致,卓越分數高度右偏。大多數人都在特定範圍內,只有極少數人處於尾部的最右端。同樣,這是因為卓越是組合的,由許多不同的特質和相互作用的環境條件組成。如果你是一位專業音樂家,記住資訊或視奏音樂要比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容易得多!

不同的分佈使我的分析變得棘手,因為工作記憶和卓越之間存在的任何關係都不會是完全線性的。所以我盡我所能,使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計算了我的相關性)。

我發現了什麼?瞧,工作記憶與總卓越分數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性。所以我查看了不同的領域。情況在這裡也不太樂觀;工作記憶與大多數領域(主要集中在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成就不相關。也就是說,直到我接觸到科學發現。啊哈——一個顯著的相關性!非常小(ρ= 0.16),但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我應該指出,雖然工作記憶與音樂創造性成就之間的相關性在統計學上不顯著,但該相關性確實接近統計學顯著性)。

所以我放大了科學發現,繪製了工作記憶分數和科學發現卓越分數之間關係的散點圖。這是它

與總卓越分數一樣,科學發現也高度右偏。我所有參與者中的 88.1% 都屬於科學發現卓越水平的 0 級和 1 級。事實上,97.2% 屬於 0-4 級。正如預期的那樣,存在的任何線性關係都非常小。右邊的那些圓圈看起來非常孤獨,不是嗎?

順便說一句,那些不僅僅是圓圈。每個圓圈代表一個不同的參與者——一個獨特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確切地說。我的樣本中共有 177 個人,每個圓圈代表他們在科學發現方面的工作記憶水平和卓越水平。看到左上角的所有那些圓圈了嗎?沒錯,那些代表著懶散的人——有些人會說是“成績平平者”。他們的工作記憶分數很高,但在科學發現方面並沒有取得太多成就(當然,並非我所有的參與者都同樣有動力在科學方面取得成就,尤其是那些處於 0 級的人,他們的卓越可能在於其他領域。)

但是,你看到那個大圓圈了嗎——那個看起來像笑臉的圓圈?嗯,那也代表一個人。為什麼我要讓這個人在所有人中脫穎而出呢?因為這個人是我證明高水平的工作記憶不是卓越的必要條件的存在的證據。

讓我們看看為什麼會這樣。我的樣本中工作記憶分數的平均值為 44.63,標準差(或與平均值的變異程度)為 8.56。我的樣本中工作記憶分數的最小值為 24,最大值為 60(這也是該測試的最大值)。這個笑臉藍色圓圈代表一個人“在科學展覽或其他當地比賽中獲獎”,並且還“獲得了國家科學或醫學領域的獎項”。對於高中生來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工作記憶分數 (35) 贏得了這些獎項。從技術上講,我的樣本中約有 68% 的其他學生的工作記憶得分高於此人,但此人在科學發現卓越方面仍然遠遠高於幾乎所有其他學生!

當然,完全有可能這個笑臉孩子要麼謊報了他的科學發現創造性成就,要麼在工作記憶任務中沒有盡力。所以不要把這些資料當作福音(事實上,你不應該把任何單個數據集當作福音)!儘管如此,我希望這能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心理學家很容易,他們拼命想找到線性直線,而忽略這個人。顯然,無論這個人缺乏什麼工作記憶(或者至少在他或她在那一天在任務中表現良好的能力方面),他們都在其他方面彌補了。在我看來,這個人是一個真正的局外人

幾年前,我非常榮幸地受到埃裡克森的前學生之一愛德華·科克利的邀請,在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發表演講,當時他正在那裡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晚餐時,我們討論了安德斯·埃裡克森刻意練習理論,我質疑它怎麼可能是真的。我一直在進行我自己的研究,研究認知能力的預測價值,並發現與學術成就甚至在實驗室中測量的創造性認知等奇特結果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性。

然後我們開始討論那些克服了看似無法逾越的身體和認知侷限,最終在其領域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的個案。愛德華將這些人描述為“存在的證據”;他們證明了卓越是可能的,儘管他們有明顯的弱點。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詞,這就是為什麼我用它來描述我的藍臉局外人(我永遠不會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對於這些存在的證據,他們較低的能力並沒有限制他們的最終表現水平;他們能夠克服他們的侷限性。也許他們甚至因為他們的侷限性而獲得了卓越!

在一個分析層面——群體層面——漢布里克和他的同事們無疑是科學正確的:能力在整個表現範圍內都很重要。工作記憶表現的差異與實驗室條件下複雜認知措施的表現略微到中等程度相關,但具有顯著性(至少在統計學上),並且這些影響在高水平的領域特定知識下不會減弱。研究還表明,早期能力很重要。在最近的一篇評論中,金伯利·羅伯遜和她的同事表明,在一組青少年中,即使在最頂尖的 1% 中,領域通用能力和領域特定能力在統計學上也可以預測數十年後生活中的教育、職業和創造性成果的可能性(儘管獨立於此,教育-職業興趣和生活方式偏好的衡量標準也具有顯著影響)。這些當然是有趣的發現,像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大衛·布魯克斯這樣的暢銷書作家如果聲稱能力不重要,那麼從技術上(或科學上)來說是不正確的。也許更細緻的觀點是,不同能力和特質的重要性取決於所討論的領域。對於藝術而言,智商測試中測量的能力型別似乎不如科學發現那麼重要。至少在檢視群體平均值時是這樣。

但在另一個分析層面,這場辯論就瓦解了。雖然科學家們在明顯的混亂中找到秩序很有趣,但讓我們記住,我們談論的是人類之間的混亂,而不是分形。每位參與者都帶著他們自己獨特的特質、能力、靈感、動機、熱情、願望、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的組合來到實驗中。通往卓越的道路有很多條。遊戲的名稱是加強你擅長的,並彌補你的弱點。這實際上是智力的定義的一部分,至少是我的前導師羅伯特·J·斯滕伯格所定義的智力。

每個活著的人都至少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作記憶,他們可以盡其所能地使用它,同時嘗試透過使用技術和協作來減輕他們的精神負擔。即使工作記憶是可遺傳的,這並不意味著它在出生時就固定不變最近的研究表明,工作記憶可以透過訓練來提高。心理學實驗有意讓大多心不在焉的參與者儘可能難以解決任務,從而低估了在現實世界中給定足夠動機的情況下補償的力量和可能性。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項研究說某些能力對於某種形式的卓越是必要的時候,請記住情況不一定是這樣。你個人可以到達那裡,而無需考慮群體趨勢。畢竟,工作記憶很常見,但卓越卻很罕見。

--------------------------

注意: 在他們的論文中,大衛·Z·漢布里克和伊麗莎白·J·梅因茨提到了“工作記憶容量”。在這裡,當我談論“工作記憶”時,我指的是相同的概念。我刪除了“容量”部分,因為一些研究人員(至少對我而言)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工作記憶不是一種容量,本身而言,而更像是一種注意力控制能力

致謝: 感謝安德里亞·巴茨將文章“研究揭示卓越的起源”引起我的注意。

--------------------------

© 2011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在 G+Twitter 上關注我。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眾科學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