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去年五月,英國醫療當局剝奪了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醫生的行醫執照。如果這個名字不熟悉,韋克菲爾德是1998年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後來被撤回)上的論文的主要作者,該論文引發了全球對疫苗的恐懼。現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也加入進來,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稱韋克菲爾德的研究是“精心策劃的騙局”,暗示韋克菲爾德操縱其研究結果,以透過起訴製藥公司來發財。
媒體將會給予這個故事的最新進展15分鐘的關注。但報道主要會關注韋克菲爾德。很少有人會關注這裡更大的教訓。成千上萬的人現在正在感染各種幾乎被根除的疾病,這些疾病現在又死灰復燃,因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開始害怕疫苗,這既要歸咎於韋克菲爾德博士,也要歸咎於人類動物感知和應對風險的內在方式。教訓是,有時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做的事情感覺是安全的,但卻讓事情變得更糟。研究風險認知的心理學在韋克菲爾德事件中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在公眾對疫苗的擔憂中繼續發揮作用,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如何避免未來這種風險的資訊……當我們把風險弄錯時,就會出現巨大的風險。
韋克菲爾德等人研究了自閉症與麻疹、腮腺炎和風疹 (MMR) 疫苗之間的聯絡。在他們現在被撤回的論文中,作者說:“我們沒有證明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與所描述的綜合徵之間存在關聯。”但在宣佈該論文的新聞釋出會上,韋克菲爾德建議將疫苗分開接種,而不是一起接種,以防萬一。被研究的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他們總共只有十二個……他們迫切需要對其悲劇作出解釋,於是抓住了這個暗示,12年後,對各種疫苗的恐懼已經蔓延到全世界。疫苗接種率下降了。對某些疾病的群體免疫力已經下降到如此之低,以至於這些疾病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再次傳播開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我們現在確切知道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一樣,我們從風險認知的研究中也知道,幾種特定的心理特徵在人們對疫苗的恐懼中起了(並且仍然在起)巨大的作用。
o 我們知道,人造風險比自然風險更可怕。疫苗是人造的。
o 我們知道,如果風險帶來的好處很少,那麼它看起來會更具威脅性,而疫苗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大多已經消失的疾病(這要歸功於疫苗)的侵害,因此人們認為它們的好處微乎其微(即使風險仍然存在)。
o 我們知道,強加給我們的風險比我們自己選擇承擔的風險更可怕,而疫苗接種是政府強加的(儘管可以選擇退出)。
o 如果我們不信任負責我們健康和安全的人,我們會更加害怕,許多人不信任疫苗製造商或監督疫苗計劃的政府衛生機構。
o 最後,我們知道,對兒童的任何風險都會比對成年人的相同風險引發更多的恐懼,而整個對疫苗的恐懼運動的開始,並且仍然主要關注自閉症兒童。
以這種方式應對風險並非完全不合理。當涉及到對潛在危險的感知時,這最終關係到生存,我們已經發展了這些情感特徵——信任、選擇、兒童、風險與收益等等——作為快速、本能、潛意識地判斷情況的“風險性”的工具。這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這就是我們做事的方式。
但是,這種情感風險反應可能會導致我在我的書中稱之為“感知差距”的情況,即我們的感覺和事實之間存在的危險差距,它本身就可能是一種風險。有時我們比事實要求的更害怕(疫苗)。對於許多更大的威脅,我們不夠害怕(傳染病)。我們的恐懼與事實之間的差距本身就可能是危險的。去問問現在正在感染或死於疫苗幾乎已經控制住的疾病的成千上萬的兒童的父母吧。
我們需要開始更多地關注風險認知的心理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以便了解我們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對風險做出反應。我們需要對自己誠實,並認識到,儘管我們對特定風險的感覺可能是正確的,但這些感覺可能會引發新的危險。我們確實必須害怕恐懼本身……無論是太多還是太少。正如我們研究了疫苗和自閉症等風險一樣,我們也研究了風險認知的心理學,並發現了它的陷阱。我們可以……應該……利用這些知識,為我們在個人和社會中所做的選擇進行更明智的整體風險管理。
我們需要在風險相關問題出現時就主動做到這一點,在我們的感覺變得過於根深蒂固之前。因為我們也從風險認知研究中瞭解到,一旦我們對什麼是安全的和什麼是不安全的做出瞭解釋,就很難改變這些解釋。四分之一的美國父母擔心疫苗對他們孩子的危害,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拒絕讓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針對韋克菲爾德博士的最新調查不會改變這一點。他和他人造成的傷害將持續很長時間……並將繼續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認識到我們感知風險的方式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我們就會面臨風險。
關於作者:大衛·羅派克 (David Ropeik) 是哈佛推廣學院的講師,也是《它真的有多危險?為什麼我們的恐懼與事實不符》一書的作者。
文中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