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擊敗那些對科學發動戰爭的人

這裡有五個你可以採取的有意義的步驟

在2015年的一張照片中,新任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伊特在聽證會上發表的宣告令環境科學家感到震驚。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特朗普總統決定限制壓制科學研究,標誌著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科學戰爭”已經進入高速運轉階段。這是一場為了我們未來的戰鬥,科學家和公民最好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

在上週的確認聽證會上,新任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伊特揭開了這場戰爭的新語言——一種微妙但可能具有破壞性的科學懷疑主義形式。他說,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仍有爭議”。人們有理由擔心水力壓裂釋放的甲烷,但他“並不太擔心”。而對鉛中毒的研究“不是(他)研究過的東西”。

與當今美國發生的更大的文化和政治動盪相比,這些可能聽起來像是吹毛求疵,但總的來說,它們加起來就是大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證明,系統地利用圍繞公認科學思想的所謂“不確定性”,是一種操縱公眾認知和阻礙政治行動的可靠方法。雖然某些私人利益及其政治盟友可能會從這些策略中受益,但損害是我們都將不得不面對的。

請不要搞錯:“科學戰爭”將影響到,無論你是否是科學家。它將影響一切——從我們吃的食物的安全、我們喝的水、我們呼吸的空氣,到我們居住的星球。它將影響我們罹患的疾病種類以及我們可以使用的藥物。它將決定我們的安全和保障,以及我們資料和個人生活的隱私。它將決定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學什麼,新聞中討論什麼,以及國會大廳裡辯論什麼。它將影響我們擁有的工作、在這裡蓬勃發展的產業型別以及我們經濟的動力。

現實情況是,科學觸及了我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們所愛的每一個人,這就是為什麼“科學戰爭”如此生死攸關。這是一場需要贏得的戰爭。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科學家和科學支持者——包括那些參加即將到來的科學大遊行的人——需要採取新的策略。

首先,這是我們的建議:

1. 描繪一個包容的願景

首先,科學支持者必須明確闡述一個所有美國人都能理解的關於未來的明確選擇。而不是一些抽象的東西,只有科學家才關心——比如研究經費的水平、對進化生物學的批評,或者政府科學家面臨的壓力。這需要是一個每個美國人都能欣賞和理解的選擇。

我們是希望美國擁抱科學和對知識的追求,以促進我們的健康、安全、繁榮和保障,使美國成為文明世界的領導者嗎?

還是我們希望美國效仿過去失敗的政權,故意壓制知識和科學,以造福少數人,將更多利潤輸送到垂死的產業中,並安撫暴徒的偏見?

我們是想成為太空競賽和肯尼迪時代的美國,那時一切似乎都有可能,我們的科學和工程實力令世界羨慕嗎?還是我們想進入一個新的黑暗時代,科學被忽視和壓制?

我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堅持對美國的美好願景——我們成長於其中,並且仍然相信的美國——它擁抱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好處。這是打敗法西斯主義的美國。它贏得了冷戰。它登上了月球。它治癒了脊髓灰質炎。它是矽谷、喬納斯·索爾克和阿波羅任務的故鄉。它是引領世界走向開放、發現和創新的國家。它是世界知識和希望的燈塔。

這是我們許多人想要生活在其中的美國。

我們需要更多的普通美國人認同科學能夠帶來的這種願景,並相信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激勵他們也為之辯護。

2. 參與政治

傳統上,科學家們一直被教導要避開政治鬥爭。但是,如果過去幾周教會我們任何事情,那就是現在是政治影響力實現質的飛躍的時候了。

科學與政治密切相關。一直如此。畢竟,政治是我們如何在民主社會中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科學對我們所做的幾乎一切都至關重要——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安全、我們的未來。你不能將科學與政治隔離,也不能將政治與科學隔離。試圖這樣做是愚蠢的。

這正是為什麼科學家不應該回避參與政治對話的原因。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參與其中。

我們可以從更好地展示科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開始。科學對社會的切實好處是什麼?為什麼投資科學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此外,現代民主國家需要科學家幫助我們應對高度複雜的問題——例如新出現的疾病、食品安全、基因工程、核能、資料隱私、疫苗和氣候變化。

科學倡導者還應該提出重要的政治問題,更直接地參與塑造國家輿論。例如,當“懷疑論者”試圖破壞氣候科學的有效性時,讓我們探討他們的潛在動機和期望的結果,而不是僅僅捍衛資料。當研究被取消資助甚至被審查時,讓我們提出更大的問題,即為什麼政治家而不是科學家可以決定哪些研究是優先事項?

當然,科學家應該始終保持專業、謹慎,並注意堅持自己的專業領域。此外,科學家應避免黨派之爭。但是,任何現代國家的討論都依賴於科學知識,並且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科學見解。如果科學家不在更廣泛的政治對話中提供他們在科學問題上的專業知識,那麼誰會提供呢?

3. 不要陷入“文化戰爭”的陷阱

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科學戰爭”部分是由美國在階級、教育、宗教、城鄉生活方式以及對“專家”日益增長的不信任等方面的社會分裂加劇所推動的。這是我們今天在這個國家看到的更大規模的文化戰爭的一部分,而它的火焰正在被機會主義的政治家和媒體偶像所煽動,他們正在故意試圖分裂我們。

我們對科學家的建議是:不要上當

專注於這些虛假的劃分是陷入對諸如創造論與進化論、信仰與科學,以及我們對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不同看法等問題的爭論。

科學家和科學支持者與其放大這些存在差異,不如明智地與有信仰的人找到共同點。鑑於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今天尋求真理的科學家可能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與以價值為導向的社群有共同之處。

至少,我們都對我們的自然世界有著深深的迷戀。對意義的追尋,對某種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事物的理解,具有普遍的意義。透過這種方式,科學和宗教是盟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教授凱瑟琳·海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彌合了這兩個世界,並建立了建設性的對話。

不幸的是,一些科學倡導者攻擊有信仰的人,經常採用一種非常傲慢的語氣。但是,這些自鳴得意的專家每贏得一個“粉絲”的支援,他們就會失去幾十個。這損害了科學事業,並反映了一種我們必須拋棄的精英主義觀念。

4. 用有意義的故事平衡事實

在當今世界,僅憑事實不足以贏得辯論,更不用說贏得人心。研究表明,增加科學知識通常會加深人們在兩極分化問題上的分歧。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個人會下意識地抵制威脅其定義價值觀的事實資訊。”

另一方面,故事有助於建立相互理解的橋樑。它們打破了使人們陷入先入為主觀念的障礙,促進了同理心、信任、靈感和希望。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他有一種將科學和奇蹟、洞察力和敬畏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他的作品總是以邀請聽眾走出家門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以宣佈他的知識是所有知識的總和而結束。

並非所有科學家都像薩根一樣是偉大的講故事者,但幾乎所有科學家都有精彩的故事要講。如果細問,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名科學家。也許他們是天生好奇的孩子,他們在池塘、海岸線和車庫裡玩弄著奇怪的電子產品。也許他們想知道世界真正是如何運作的,並且不介意在這個過程中弄髒他們的手。很可能,他們受到了自然世界、機器的內部運作或醫學奇蹟的啟發。內心的一顆火花被點燃,永不熄滅,他們一生都在繼續傳遞著它。

人們通常會有助於理解科學背後的人生故事。這種背景在建立信任和幫助人們理解硬事實方面大有裨益。

5. 要有力度

最後,讓我們不要掩蓋這場戰爭的重要性。這是需要艱苦奮鬥才能贏得的東西。

一些擁有巨大利益的強大勢力,幾十年來一直試圖破壞美國的科學家。他們恐嚇科學家。他們嘲笑他們。(偶爾,被煽動的狂熱分子甚至威脅要殺死他們。) 強大的勢力還推出其他所謂的“專家”,試圖反駁壓倒性的證據,但他們自己卻拿不出任何證據,以此來故意在公眾意識中散佈混亂。

這些“懷疑的商人”執行著一種有效的策略。前提是——如果我們允許他們這樣做。

從本質上講,對科學的戰爭通常是企圖放鬆對行業的監管並削弱環境法律。扼殺科學——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有毒汙染、不可持續的農業和動物福利等議題上——是破壞這些保障措施的陰謀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給不方便的科學真理製造疑慮,這一切都為了服務於利潤和權力。

現在是時候譴責這種無情的貪婪和無知了。少數企業和個人的短期利益決不能再凌駕於我們的國家利益、我們長期的經濟競爭力,以及最重要的,我們的個人安全、健康和福祉之上。

所以,讓我們不要膽怯。讓我們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所在。

美國面臨一個選擇。一個是在推進文明還是使其走向衰落之間的選擇。一個是在知識和混亂之間的選擇。

現在,每個人都必須選擇自己站在哪一邊。

Jonathan Foley is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Project Drawdown,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cused on climate solutions. His writing has been featured on the TED stage and in National Geographic, Science, Nature and numerous other publications. These views are his own.

More by Jonathan Foley

Christine Arena (@christinearena) is an award-winning author, communicator and founder at Generous. She works with brands, foundations and non-profits to advance press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auses.

More by Christine Are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