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如何革新科學(以及可能的人類)思想

科學和常識都紮根於人類經驗。然而,這些思考事物的方式常常相互衝突。有時,最常識解釋的簡單性會讓人難以接受大多數科學論證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和常識都紮根於人類經驗。然而,這些思考事物的方式常常相互衝突。有時,最常識解釋的簡單性會讓人難以接受大多數科學論證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考慮一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尼古拉斯·哥白尼(1473-1543 年)的教科書案例。幾個世紀以來,準確預測行星在任何特定夜晚的位置絕非易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所涉及的計算如此具有挑戰性,是因為每個人都將地球靜止不動地位於宇宙中心,而太陽、月亮和行星圍繞我們運動這個錯誤但符合常識的想法奉為真理。

同樣,19 世紀的達爾文革命不僅挑戰了我們生活在事物中心的信念,也挑戰了我們是地球生命故事主角的信念。許多人仍然不接受達爾文的洞見,即我們星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透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與哥白尼和達爾文引發的認知革命相比,今天看似平凡的關於網路中立性或 Facebook 隱私等問題的擔憂可能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兩者都是正在醞釀另一場認知革命的當代跡象。

現代社會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世界並非像啟蒙運動後期聲稱的那樣,圍繞我們自己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生物個體而運轉。相反,我們作為個體是什麼樣的,關鍵取決於我們在關係網路中如何與他人建立社會和情感聯絡,這些網路遍佈廣泛。

為什麼?我們進化為一個本質上是社會性的物種。對於我們為何如此,已經提出了許多合理的解釋。然而,最根本的一點是發人深省的。正如心理學家萊恩·貝克斯和吉姆·科恩所觀察到的,作為社會性動物,在生存鬥爭中,我們擁有真正的優勢——情感支援和安全感的社會基線。因此,或許遠遠超出我們大多數人的意識,我們與他人的聯絡實際上是我們大腦與世界互動方式的延伸。

今天的科學和哲學正在努力應對這種生命觀的一些更廣泛的含義。例如,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曾經說過,幾乎所有社會科學推理都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即地球上存在可以被不同地標記為人口、種族群體、社會、文化或種族的分散人群。

這種對人類多樣性的常識性理解——通常被稱為型別學或分類思維——認為事物自然而然地以不同的種類或型別出現,可以如此標記,這是不言而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用來描述事物的詞語就像空容器,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口頭容器的本質“含義”,我們就可以將事物放入其中。

然而,採用網路視角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和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以備受爭議的種族問題為例。從常識的角度來看,不同種類的人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地區似乎是顯而易見的。誰會認錯來自非洲、亞洲或愛爾蘭血統的人呢?然而,從網路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每個人都透過“六度分隔”與其他人聯絡起來,這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或者考慮一下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胖。常識的答案是我們中的一些人吃得太多。但是為什麼呢?作為弗雷明翰心臟研究的一部分,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福勒使用網路方法瞭解到,在一個超過 12,000 人的社交網路中,個人的體重增加與他們的配偶、朋友、兄弟姐妹甚至鄰居的體重增加有關,甚至超出了直接社交接觸的程度——你從未見過面的人也可能影響你保持理想體重的程度。

最後,考慮一下思想透過社交網路的傳播。常識告訴我們,與他人關係最密切的人應該是最有影響力的人,比如說,當您推出新產品或試圖說服他人接受新想法時,這些人應該在您身邊。網路研究然而表明,那些與自身社交圈之外的人關係較弱的人實際上最適合傳播資訊。

我們的社交網路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例如,與自身朋友圈、親戚或同事圈子之外的人很少聯絡的緊密群體可能成為滋生奇怪,有時甚至有害想法和行為的溫床——例如在文化和地理位置上都大相徑庭的城市,如北美密克羅尼西亞,青少年中報告的傳染性自殺事件。

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不僅發生在社會科學領域。網路也正在對生物和物理科學產生重大影響。以我們生物自我的最基本單位——基因為例。人們普遍認為基因編碼著一切,從我們的頭髮顏色到我們在手腕上戴橡皮筋的傾向。然而,進化生物學家現在正在建模一系列複雜的多層次網路關係,從基因組中的單個“字母”到蛋白質-基因網路,再到生物體之間的互動網路,從而證明我們的基因在多大程度上是我們的命運,取決於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周圍世界(包括社會和自然)的聯絡。

網路思維讓我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將其視為塑造觀察到的現象的聯絡,而不是將其視為人、基因或粒子的內在屬性決定結果的世界。就像之前的科學革命一樣,網路革命也有望重塑我們對周圍世界的基本常識期望,並可能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並非基本上是個人主義、非社會性和爭吵不休的生物,以有界限的語言、種族、人種或宗教型別出現,而是一個透過影響深遠的網路關係相互聯絡的社會物種。

John Edward Terrell is Regenstein Curator of Pacific Anthropology at The Field Museum in Chicago, Illinois. His latest book A Talent for Friendship: Rediscovery of a Remarkable Trait will be published on December 1, 2014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rmeh Shafie i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 at University of Konstanz, Germany.


Mark Golitko is Regenstein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Field Museum in Chicago, Illinois.

More by John Edward Terrell, Termeh Shafie and Mark Golitk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