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帝國時代身份的演變

從定製嬰兒到陰道散發桃子香味的女性,2014年讓我們領略了矽谷一如既往的希望、炒作和膚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定製嬰兒陰道散發桃子香味的女性,2014年讓我們領略了矽谷一如既往的希望、炒作和膚淺。 很容易聽信那些告訴我們,存在一種基因破解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的人——DNA 只是一種可以隨意個性化的程式碼。

這種基因決定論已經入侵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我們的約會場景到我們的社交網路。23andMe 的基因測試結果在 Facebook 和 OkCupid 上大行其道。更棒的是,線上約會平臺 SingldOut 根據據稱由 DNA 決定的性格特徵來匹配伴侶。甚至耶魯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也得出結論,我們的朋友在基因上與我們相似。最重要的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現在研究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遺傳性,這些特徵會影響政治價值觀和決策。考慮到紐約西奈山醫院的科學家正在研究自殺的基因原因,希望開發自殺 DNA 測試,這讓人更加清醒。

這就是基因帝國時代的政治、愛情和死亡,但社會越來越意識到我們的基因可以和不能告訴我們關於我們身份的資訊,以及它們的演變方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表觀遺傳學領域與我們僅受我們繼承的 DNA 序列控制的還原論觀點相矛盾。表觀遺傳學研究 DNA 的演變:基因表達的變化不是由 DNA 序列的變化引起的。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觀察了社會隔離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和福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周圍的環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性情,還影響著我們細胞的運作。我們的基因不僅僅是生命之書中字母的順序;它是關係中的基因和表達中的基因。

我們的身份也是如此,它首先是關係性和中介性的。半個多世紀前,讓·保羅·薩特拋棄了關於人性的決定論觀點:“人存在,出現,出現在場景中,然後才定義自己。”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不僅是對一個人的身份是與生俱來且不可改變的品質的本質主義概念的打擊,也是對遺傳學和身份之間相互作用的還原論理解的打擊。我們的基因組和我們的身份一樣,都在不斷演變。

消費基因背後的主導聲音忽略了這種複雜性,並堅持一種簡單的敘事,其中我們的基因有能力告訴我們我們是誰。如果沒有這種“基因是我們”的口頭禪,就無法從我們細胞中隱藏的秘密中快速輕鬆地獲利,但更重要的是。基因決定論和資料驅動型社會之間的強大而有利可圖的聯盟已經使網路(基因和社會)成為我們交流的新架構師,我們數字身份的新主人。

線上約會平臺 SingldOut 表示,它試圖透過與專業社交網站 LinkedIn 和基因測試公司 Instant Chemistry 合作,來匹配具有基因親和力的人,從而“彌合愛情的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間的差距”。Myriad Genetics 最近發起了一項社交媒體活動(帶有#前列腺答案標籤),建議男性進行 Prolaris 前列腺癌基因測試。最複雜的例子仍然是 23andMe,它為其消費者開發了一套網路工具,以線上分享家庭成員和朋友的基因結果。該公司還有一個“比較基因”入口網站,使用者可以選擇一個配置檔案,他們將與該配置檔案共享、比較和撰寫關於其結果的部落格。

當這些新的互動方式允許患者談論他們的健康和狀況,分享建議和尋求同伴支援時,這些互動方式很有幫助。在不否認這些好處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質疑個人基因資訊的流動如何在社交網路中傳播並影響我們身份的形成。

生活在一個人們只尋求“意義相同的”社會中,與那些在愛情、友誼或政治中分享所謂的相容基因譜的人聯絡,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對“構成性他者”的尊重和社會重要性肯定會降低,但我們發現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資料驅動型社會也可能促進一種決定論形式——稱之為社會基因工程。

在這種標題下,營銷人員(甚至政策制定者)不僅試圖根據人們的基因特徵來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行為,而且還鼓勵他們調整自己(或其後代)的 DNA,以適應規定的理想和模式。

我們需要保持警惕的原因是,還原論的話語傾向於滲透到基因和大資料企業中。這些話語會不會不知不覺地關閉而不是開啟我們決定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希望我們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人的前景?這些話語是否也“隱藏而不是揭示社會弊病的根源”,這些弊病塑造了我們基因和身份的演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生物存在仍然受到我們居住的地方以及我們可以依靠多少錢來透過教育和獲得醫療保健來改善自己的影響、賦權和限制。

忽視社會弊病和偶然性的還原論願望將傾向於鞏固我們的基因和數字鴻溝,進而影響我們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About Eleonore Pauwels and Jim Dratwa

Eleonore Pauwels is a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er primary focus is a comparativ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U and US approaches towards the societal governance of synthetic biology. She is also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that new forms of biotechnology pose for political and public policy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gulatory innovations that emerge alongside developments in cutting edge 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ies.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risk communic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ontroversies, as well as knowledge-sharing between epistemic cultures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laboratory.

Jim Dratwa is a global fellow with the Wilson Center and head of Ethics in Science and New Technologies within the Bureau of European Policy Advisers. Hi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address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values and action. Dratwa has held several positions 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now heads the ethics sector in BEPA (the Bureau of European Policy Advisers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acts as EC representative in the relevant organizations dealing with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new technologies (OECD, Council of Europe, UN agencies).

More by Eleonore Pauwels and Jim Dratw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