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等一下門!關於電梯禮儀的觀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有沒有試過在電梯裡躲避某人?也許你故意讓電梯門在他們上電梯之前“意外”關上?或者你有沒有算好時間到達電梯間,以便“剛好”錯過電梯?或者你是不是那種幫忙按住開門按鈕,卻發現自己被粗魯地忽視的人?沒有眼神交流,沒有謝謝,沒有任何形式的感謝。你會反覆按“關門”按鈕嗎?

或者你就是那個可怕的“本地”笑話的來源?

總會至少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在上班,有點迷迷糊糊地和一群人一起等電梯。電梯終於到了,我們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擠進去,隨著電梯停靠——似乎每層都停——讓人們出去,我們也會相應地移動位置。大約在第三站之後,總會有人從電梯後部冒出一句:“肯定是本地的。” 大多數早上,這個老掉牙的笑話會換來低聲的應和和心照不宣的沉默。在紐約市,在一部擠滿了陌生人的電梯裡,沉默是常態。雖然手機通話者越來越多地侵入這個空間,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禮貌而簡短的應和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真的有的話),而友好的沉默是更受歡迎的。但偶爾,會有人興高采烈地接茬(“哈哈!是啊,跟我說說。一路本地!”)並開始交談。這打破了電梯乘坐的動態,讓剩下的我們感覺像是闖入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據估計,美國有 90 萬部電梯,每部電梯平均每年為 20,000 人服務 (1)。這意味著每年大約有 180 億次電梯乘坐。美國有 310,622,223 人,這意味著平均每人每年乘坐約 58 次電梯 (2)。如果您居住在城市地區,電梯是住宅和商業建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例如,如果我們假設普通人每天至少乘坐兩次電梯,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中,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在商場或學校,至少是為了往返目的地,那麼我們已經達到 14 次乘坐了!因此,58 真的是一個很低的估計。電梯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它們提高了我們的行動能力和範圍,但由於它們是如此狹小的空間,它們也為獨特應對技能的發展打開了大門,但這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呢?

電梯是一項非常實用的發明。它們使我們能夠輕鬆地將人員和物資運送到高處,並透過允許我們向上建造來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空間。近年來,由於紐約市的建築物封閉了樓梯間(緊急情況除外)並要求只能透過電梯進入較高樓層,電梯在某種程度上也充當了一種安全措施。需要之於發明,猶如電梯之於發展。數百年來,我們一直依賴電梯作為一種高效的交通方式,有文獻記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希臘人和羅馬人,他們使用繩索懸掛的小容器,透過動物、人力或水力手動拉動來運送建築材料。當它們在 17 世紀安裝在整個歐洲的宮殿中時,它們是奢華的象徵。

到 19 世紀,隨著蒸汽動力和液壓技術的發展,電梯迅速普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對於一個想要建造更高建築的社會來說,液壓技術並不實用。液壓系統依賴於一個柱塞,該柱塞利用壓力來升降轎廂,並且柱塞需要埋在與建築物高度相匹配的深度中。液壓系統的速度也慢得令人難以忍受。因此,在 1850 年,亨利·沃特曼改進了一種繩索齒輪系統,該系統使用滑輪式裝置將轎廂懸掛在纜繩上。但總體而言,電梯似乎仍然讓人感到不安。

社會學家約瑟夫·吉特勒提出,美國人最初抵制將電梯用於個人用途,是因為他們不太瞭解電梯的工作原理,而這種不透明性加劇了他們對個人安全的擔憂 (3)。人們被要求信任一個他們看不見的系統。在封閉的轎廂裡,很容易想到磨損的纜繩。甚至連伊萊沙·奧的斯和他的“安全電梯”設計最初也沒有受到好評。雖然,事實上,他在 1853 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揭幕儀式可能有點戲劇性,並且可能助長了電梯令人擔憂的名聲。奧的斯的設計包括一種可以阻止墜落轎廂的裝置——其一種版本至今仍在使用。在世界博覽會上,他基本上站在一個裝有他的裝置的平臺上,讓人切斷支撐平臺的繩索,然後壯觀地墜落,最後完全停止。雖然這為他的事業創造了奇蹟,並幫助奧的斯蒸汽電梯廠起步,但這並不一定能消除公眾的擔憂。

吉特勒指出了社會適應機械發明的幾種抵制形式,包括勸誡和嘲笑,以及容忍、批評和科學態度,並發現電梯的採用符合這種模式 (3)。奧的斯的演示招致了嘲笑,即使企業紛紛為自己的機構下訂單。隨著電梯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一種更加寬容的態度出現了,法律要求的檢查有助於確保電梯按應有的方式執行。但這種感覺似乎一直持續到今天。《紐約時報》2007 年的一篇文章報道稱,電梯恐懼症相當普遍。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可能是使人衰弱的,阻止人們在高層建築中從事收入更高的工作。恐高症、害怕墜落、害怕被違背意願地限制——這些擔憂能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一些電梯行為嗎?

例如,假設您在高層建築中工作,那裡有多家公司是租戶。您很可能每天都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乘坐電梯,其中有些人可能令人討厭(例如,香水味太濃、大聲喧譁者),有些人會讓您感到不舒服。您不太可能想和您不熟悉或不喜歡的人一起被困在電梯轎廂裡。一些紐約人透過移動到轎廂後部來使自己不被即將到來的乘客看到,從而減少他們按住開門按鈕的責任。另一些人則忙於看書、聽 iPod 和玩智慧手機,以此來避免與他人接觸。

在擁擠的電梯裡交談會侵佔其他乘客的個人空間,而這種空間已經非常小了。封閉的空間會給人一種親密感,而沒有參與討論的乘客會覺得自己像是在偷聽。這並不是說不會發生任何交談,而是說與陌生人的交談會保持在最低限度。交談本身是有點尷尬的事情——你永遠不知道與對方的交談會如何,如果這是第一次見面,而在狹小的電梯轎廂裡,你可能會覺得自正受到密切關注。對電梯揮之不去的疑慮——它的機械裝置對乘客來說是隱藏得很好的——促使乘客儘可能縮短他們在轎廂裡的事情。交談也可能會分散注意力——如果你錯過了你的樓層怎麼辦?那麼你將被迫在電梯裡花費更多時間!而這會增加你出問題的機率。反覆按按鈕的人可能試圖達到同樣的目的:儘快下電梯。他們對電梯本身幾乎沒有控制權,但反覆按他們的樓層號或“關門”按鈕有助於維持他們正在做某事的感覺。

這些行為在我們認識的人陪伴下會發生變化。例如,在住宅樓中,乘客可能彼此更熟悉,乘客為某人按住開門按鈕或進行交談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在這些情況下,可能存在更大的社會責任。在以色列一項關於高層建築中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金斯伯格和丘奇曼指出,電梯是一種公共空間,可以在其中進行社互動動,以幫助加強網路聯絡 (5)。由於居住空間是共享的,因此人們會覺得應該進行協作和分享,因為所有各方都對共享空間負責。當這種環境中的人際關係破裂時,就會轉向商業環境中描述的迴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讓不安的體驗(無論是社交方面還是環境方面)變得更加不安是沒有意義的。

電梯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標準配置,但它們似乎也代表著機械發明與社會之間令人不安的結合。您自己的電梯經歷是什麼?請在下方分享。

參考文獻

1. 電梯。《消費者觀察》。2010 年 1 月。http://www.consumerwatch.com/workplacepublic/elevators

2. 美國和世界人口時鐘。2010 年 10 月。《美國人口普查局》。http://www.census.gov/main/www/popclock.html

3. 吉特勒,約瑟夫。《研究發明的社會影響的模式》。《社會計量學》第 5 卷第 4 期,1942 年:382-394 頁。

4. 金斯伯格,約娜和阿扎·丘奇曼。《以色列高層住宅中鄰里關係的模式和意義》。《人類生態學》。第 13 卷第 4 期,1985 年:467-484 頁。

關於作者:Krystal D'Costa 擁有新社會研究學院人類學碩士學位。她的時間分配為數字策略師和作家。她的部落格實踐人類學利用人類學和歷史來幫助解釋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視的行為模式。Krystal 關於咖啡人類學的系列文章受到了廣泛關注,並在 Ignite NYC X 期間進行了專題演講。這實際上是受到她試圖戒掉咖啡因習慣的啟發。(她失敗了,但現在適量享用咖啡。)Krystal 還有另一個部落格 - 城市人種學家,並且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她,賬號是 @anthinpractice

 

此處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