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的最後一天,獲獎者、青年研究人員和記者一起乘坐遊船前往邁瑙島。在這兩個小時的航程中,我目睹了青年研究人員貝蒂娜·凱勒和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間進行了一次對話。簡短的對話涵蓋了從著名的E=mc2 方程的迷你歷史到量子物理學的一切。在林道會議於7月5日結束後,我給凱勒博士發郵件詢問了她的經歷。
在週五前往邁瑙島的遊船上,你主動與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交談。為什麼?
我沒有特別的問題。在會議期間,朱教授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論證非常清晰的人,而且從不失幽默感和風趣。而且他的職業生涯非常引人入勝。他開發了原子的雷射冷卻技術——儘管基於一個容易理解的原理——但在我看來仍然像一個魔術。後來他轉向了生物物理學,這與我的研究領域很接近。當然,他還是美國能源部長。與他的談話幾乎不可能變得無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您從與朱棣文的談話中獲得了什麼主要想法/感受/啟發?
我真的很喜歡他向我解釋的關於電子半徑(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它的不存在)以及理論家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內容。這向我展示了我們對世界的物理理解仍然是多麼不完整,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我認為這些謎題很可能成為通往對世界全新且不同概念的門戶。
在某個時候,朱棣文轉向你,說了類似這樣的話:“嘿,你很優秀——為什麼不做物理學家?” 你的答案是什麼?
我回答說,我目前是數學系的博士後。你看,有一種並非完全認真的觀點認為科學之間存在等級制度。卡通插圖請參見http://xkcd.com/435/。
您林道會議之旅的亮點是什麼?
亮點絕對是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個人互動和討論。看到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他們對研究領域的痴迷,以及(有時)他們對自己所做的發現實際上有用的驚訝,這非常鼓舞人心。在演講和討論期間,從二戰後不久到今天的自然科學史展開了。我直到林道會議期間才意識到諾貝爾獎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互關聯和相互參照的。
這次旅行改變了您的研究道路嗎?或者它改變了什麼嗎?
這次旅行才過去一週——很難說它會在長期內產生什麼影響。它絕對激勵了我(以及許多其他參與者)繼續從事科學研究。
相關
這篇博文源自林道諾貝爾線上社群,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的互動論壇。第63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專門討論化學,於2013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德國林道舉行。35位諾貝爾獎得主將聚集一堂,會見來自約80個國家的600多名青年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