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拉德·柯伊伯在二戰末期大膽營救馬克斯·普朗克

七十年前,當紅軍席捲戰敗的德國時,這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大膽營救了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945年5月,美國天文學家、轉為士兵的傑拉德·柯伊伯站在納粹德國的廢墟中。他銳利的目光,通常注視著天空,現在越過易北河望向東方。德國剛剛投降,但這個地區尚未和平。敵軍士兵和無家可歸的難民在瓦礫中無序地遊蕩,尋找食物。與此同時,從東方席捲而來的紅軍急切地佔領著新的土地。柯伊伯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並完成了絕密任務。那麼,他為什麼要自願執行最後一次危險的任務呢?

柯伊伯出生於荷蘭,精通德語,他出色地為美國的機密阿爾索斯任務服務,這是曼哈頓計劃的一個偏遠分支。這個小型科學團隊留在推進的盟軍前線後方,搜尋關鍵的德國科學家,並評估他們原子武器研究的進展。他們的工作基本完成,德國首席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和他的合作者已被拘留。“阿爾索斯”完成了對德國核計劃的剖析,發現它出乎意料地處於初級階段。

現在柯伊伯掌握了一個傳言,時間緊迫。他正在考慮營救著名的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他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科學權威之一。一名被俘的德國人聲稱普朗克就在附近,在易北河以東幾英里處,但身體狀況不佳。柯伊伯與普朗克沒有私交(據我們所知),但在柯伊伯的學生時代,普朗克和他年輕的朋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並肩而立,如同雙子泰坦,他們的理論共同重塑了原子和宇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普朗克不是“阿爾索斯”的目標,營救他意味著離開美國前線的安全地帶,因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已將他的推進止步於易北河。與此同時,從東方來的俄國人距離這裡已不到100英里。正如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所描述的那樣,蘇聯軍隊體現了一種後世界末日般的噩夢,“現代與中世紀的非凡混合:穿著黑色棉頭盔的坦克兵,騎著蓬亂坐騎、馬鞍上綁著戰利品的哥薩克騎兵。” 為了報復德國對祖國​​的殘酷入侵,他們開始強姦、搶劫和殺戮。被紅軍俘虜的德國人的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幾個小時之內,他們就會追上普朗克和他的妻子。

柯伊伯召集了兩名戰友,跳上一輛吉普車,全速駛過易北河。如果幸運的話,他可以找到普朗克夫婦,將他們安全轉移,並避開蘇聯的鋼鐵洪流。

在我為我的書《普朗克:被願景驅動,被戰爭摧毀》的研究過程中,我翻譯了德文文字和信件,這些資料進一步闡明瞭普朗克的狀況和柯伊伯的冒險之旅。普朗克和他的妻子曾是羅加茨的戰爭難民,羅加茨是易北河上的一個小鎮,直到四月成為活躍的戰區。普朗克的妻子瑪格寫道,德國士兵架設機槍併發出警告。隨著戰鬥的到來,普朗克夫婦為了活命而逃離,躲藏在森林裡,在穀倉裡休息。87歲的普朗克經常痛苦地哭喊,因為任何動作都會引起他關節炎背部的疼痛。

德國投降後,普朗克夫婦在離易北河幾英里遠的地方找到避難所,與一位善良的牛奶農夫同住。普朗克夫婦與農夫的大家庭一起擠在一間小屋裡,等待著無論哪支軍隊先到達他們那裡。

柯伊伯和他的吉普車在70年前的今天,5月16日,在小屋外嘎然停下。這些美國士兵最初發現裡面一片混亂和恐懼。農夫一家和他們兩位顯眼的客人從簡陋的午餐中抬起頭。柯伊伯知道紅軍隨時可能追上他們,迅速而禮貌地提出了他們的提議:讓我們護送你們去西方的哥廷根,那裡是安全地帶。普朗克夫婦愉快地接受了,因為他們在那裡有親戚。

那輛孤身一人的吉普車飛馳回易北河方向,險些與俄國人遭遇。美國人直接將普朗克送到哥廷根的一家醫院,他在那裡康復了幾個星期。普朗克是為數不多的受到德國人和盟軍共同敬佩的知名德國人之一。德國人將他視為受人尊敬的德國物理學領袖和發言人,是他們國家在戰爭前最輝煌歲月的驕傲象徵。盟軍知道他從未擁抱納粹,並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裡,失去了一個被帝國殘害的兒子。埃爾溫·普朗克曾與德國抵抗組織密謀,在經歷了數月的審訊和折磨後,蓋世太保於1945年初處決了他。

這兩位不太可能的吉普車夥伴分道揚鑣。柯伊伯回到了他在美國的望遠鏡旁,在那裡他率先觀測行星和衛星。普朗克留在西德,並自願再次指導德國頂尖的研究機構,該機構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普朗克永遠被稱為量子理論之父,於1947年去世,而現代行星天文學之父柯伊伯則於1973年去世。

來源

D. P.  克魯克香克。“傑拉德·彼得·柯伊伯:1905–1973,傳記回憶錄。” 國家科學院,1993年。

J. 海爾布倫。《正直者的困境:馬克斯·普朗克與德國科學的命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6年。

D. 霍夫曼。《馬克斯·普朗克:現代物理學的誕生》。出版社,2008年。

A. v. 普芬多夫。《普朗克家族:愛國主義與抵抗之間的一個家庭》。普羅皮萊恩出版社,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