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這篇文章是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為《大眾科學》撰寫的關於人性的四部分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基於他正在進行的研究。(第一篇文章,關於我們的公平感,可以在此閱讀。)德瓦爾和其他研究人員出現在一系列名為“擴張部”的影片中,這些影片也關注同一主題。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傑克·卡爾霍恩將不斷增長的鼠群安置在一個擁擠的房間裡,並觀察到這些動物如何互相殘殺、性侵犯,最終甚至自相殘食。人群的磁力和行為偏差導致卡爾霍恩創造了“行為沉淪”這個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那些影響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很快,大眾開始將政治動機的街頭騷亂與鼠群、內城與行為沉淪、城市地區與動物園相提並論。 羅伯特·阿德雷是一位著名科學記者,《非洲創世紀》的作者,他在 1970 年警告說,社會正走向無政府狀態或獨裁統治,並指出人類擁擠的自願性和不良影響。 這些觀點進入了主流思想:擁擠的負面影響成為關於侵略的大量文獻的中心原則。
然而,在從齧齒動物推斷到人類時,這些作家正在進行一次巨大的飛躍。例如,比較不同國家的人均謀殺率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數。如果事情很簡單,兩者應該同步變化,但實際上沒有統計意義的關係。在自由市場國家中,美國的兇殺率最高,儘管人口密度較低,這是一種反常現象。有些人試圖在美國的槍支法律中尋找解釋,但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禁忌。
為了瞭解其他靈長類動物如何應對被擁擠在一起的情況,我們將擁擠籠子中的獼猴與在南卡羅來納州摩根島上自由漫步的獼猴進行了比較。我們還將室內圍欄中的黑猩猩與生活在大型森林島嶼上的黑猩猩進行了比較。沒有發現預期的擁擠效應。如果說有什麼的話,靈長類動物在被圈養時會變得更加社交,互相梳理毛髮更多——可能是為了對抗衝突的可能性,因為它們住得越近,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靈長類動物非常擅長解決衝突。
對於世界的未來而言,這意味著擁擠本身可能並不是問題所在。資源分配似乎才是真正的問題。卡爾霍恩的鼠群也確實如此,它們之間的暴力行為可以用集中的食物來源和競爭來解釋。對於人類來說,我更擔心的是可持續性和資源分配,而不是人口密度。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資訊,請參閱:弗朗斯·德瓦爾、菲利波·奧雷利和彼得·賈奇撰寫的《應對擁擠》;2000 年 5 月;《大眾科學》。
關於作者
弗朗斯·德瓦爾博士是一位荷蘭裔美國靈長類動物學家,以其廣受歡迎的著作而聞名,例如《黑猩猩政治:猿類中的權力和性》(1982 年)和《同理心時代:大自然為更友善的社會提供的教訓》(2009 年)。 他在亞特蘭大的埃默裡大學任教,並在那裡指導耶克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活連結中心”。 他已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影片鳴謝:“擴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