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關於災難和創傷早期心理反應的爭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現在在俄克拉荷馬州,第一響應者和志願者正在全力以赴地調動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幫助,包括心理支援。他們將能夠依靠人們巨大的慷慨和韌性。

毀滅性的龍捲風與其他重大創傷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危及生命的事故、波士頓爆炸案和紐敦槍擊案——尤其是它們在善後工作中留下的情緒困擾。儘管這種困擾是可預測和常見的,但創傷後的早期心理反應仍然出乎意料地具有爭議性。這是一場激烈的科學辯論的中心,這場辯論在 90 年代醞釀和沸騰,然後爆發。

這一切始於一種來自戰場的技巧轉移到平民生活。士兵傳統上會進行任務彙報,以分享資訊並從任務和事件中學習。心理彙報隨著 軍事精神病學的發展而演變:小組討論的內容不僅包括髮生了什麼,還包括感受和應對方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後,心理彙報擴充套件到平民第一響應者。像士兵一樣,創傷是他們正常職責的一部分。他們需要做好準備並應對壓力,而彙報是正常程式的一部分。

然後,心理彙報也擴充套件到創傷受害者。以及像 分娩這樣的經歷。

有些人期望專業的護理可以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和其他心理傷害。但在尋找一種經濟實惠且高效的干預措施,可以提供給所有人時,通常只有一次療程。

在某個時候,一種信念已經傳播開來,即總是把情緒發洩出來比憋在心裡更好。彙報 完全符合這種信念。向危機中的人們提供專業護理也滿足了人們在看到現在俄克拉荷馬州令人心碎的場景時所感受到的需求:立即採取行動來幫助減輕強烈的痛苦。

到 90 年代,心理急救人員已成為緊急災難響應中與醫療護理和毯子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 1999 年哥倫拜恩高中發生第一聲槍響後的 半小時內,一名警察心理學家就已經到達現場。

接受彙報的人經常說這很有幫助——接受彙報的人應對良好或正在從深度痛苦中恢復。但是,大多數人在創傷後都會應對和康復,即使沒有特別的幫助。需要進行穩健的隨機對照試驗,以確定彙報是否真的有幫助,以及這是否是最佳的應對方式。

正如我們擔心說錯話會進一步加劇危機中的人的痛苦一樣,專業人士也可能會讓人們的情況變得更糟。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危機發生後立即 沉浸在創傷中獲益。

在 90 年代進行了一些關於單次療程彙報的試驗。這些人並非在執行任務時遭受創傷。他們遭受了燒傷、交通事故或犯罪等創傷。或者他們在分娩前後接受了彙報。當令人沮喪的結果出現時,爭議爆發了。

接下來是研究人員版本的“他說,她說”。這出了名的難以理清。在理想的世界中,與其僅僅爭論這項或那項研究的優點或缺點,不如找到所有重要的研究並在 良好的系統評價中進行分析。這將理清相互矛盾的試驗,每個人都會很高興。

但在這種情況下,在 一項評論得出結論,認為彙報充其量是無效的,甚至可能導致 PTSD 後,評論也出現了同樣的“他說,她說”問題。

有些人停止了彙報或建議不要進行彙報。其他人繼續進行,要麼相信結果不適用於他們的系統——要麼他們只是不相信評論。還有一些人修改了他們的方法或開發了新技術。

那麼,為什麼這項研究以及關於可能造成傷害的結論如此具有爭議性呢?僅僅是因為人們不喜歡資訊時就遷怒於送信人嗎?

即使系統評價是我們擁有的最佳科學選擇,它們仍然涉及許多判斷性決定。研究人員對精確的問題做出 相當合理的不同決定,這可能導致分析一組不同的研究。他們可以不同地權衡個別研究的質量和價值。這有點像幾支球隊同時踢足球,但球員可以同時在多支球隊中,而且球隊的比賽規則也不同。這變得很複雜。

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署 (AHRQ) 的評論員 最近得出結論,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進行的某種形式的早期干預可能在短期內很重要,並且可以預防一些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但基本上,證據的質量太低,無法確定很多事情。這是持續爭議的根源。

您可以在 此處閱讀有關這些評論的技術差異的更多詳細資訊。雖然幾個因素在不同的評論結論中發揮作用,但關於傷害的結論主要取決於一項存在廣泛缺陷的單一試驗。在沒有更可靠的證據的情況下,我們真的無法確定。

雖然為所有暴露於創傷的人提供諮詢分裂了災難社群的意見,但 更多人同意,有 PTSD 症狀的人 可以從早期治療中獲益。許多其他人也需要支援。但這讓專業人士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即 心理支援和諮詢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在奧羅拉劇院槍擊事件後接受採訪時,一位 諮詢師總結了他們的角色:“大多數人都具有韌性。我們在災難響應中的工作是幫助他們找到韌性。” 我希望正在進行的試驗能夠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如果您正在尋找創傷後支援的資訊,心理急救是較新的技術之一。退伍軍人事務部國家 PTSD 中心在此處提供資源,包括 倖存者手冊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 Creative Commons CC-BY-SA 許可。

© .